千里之外,紫宸宫深处,老御厨跪于灶前,双手捧出一册泛黄手札——《三餐记》。
他未点火,先焚香,低声诵道:“早食安民,午膳养气,晚粥宁神。”三声落罢,才敢引火开灶。
这本曾被藏于夹墙、辗转十数年的时政秘录,如今不再是权谋的工具,而成了敬畏的经文。
而在山间小院,苏晏清在熹微晨光中缓缓睁眼。
她靠在旧竹椅上,身上搭着萧决昨夜悄悄披上的薄袄。
唇角仍挂着昨夜残留的笑意,像是梦到了什么温暖的事。
她不知昨夜万家灯火为她而燃,不知百里之外有无数人含泪呼她的名,更不知那一盏“相灶灯”至今未灭,如星辰悬于人间。
她只知道,今日的粥香,格外浓。
小粥童踮着脚从厨房跑出来,手里捧着一只粗瓷碗,奶声奶气地嚷:“阿奶!我学你搅三圈!不多不少!”他一脸认真,小脸憋得通红,仿佛这三拳搅乓关乎天下安危。
苏晏清接过碗,低头看着那碗素心粥——米粒软糯,汤色清亮,一如三十年前她在御膳房熬给饥民的第一碗。
她尝不出味道了。
自从退隐归田,味觉便一日日淡去,仿佛一生机关算尽、百味尝遍,身体终于倦了。
可她仍用力点头,声音温和却坚定:“香。”
两个字落下,小童咧嘴笑了,蹦跳着跑开去收拾碗筷。
苏晏清望着他的背影,眼中泛起涟漪。
她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国子监熬夜苦读,只为一道“五味调和”的策论;想起金殿之上,以一席“椒麻鸡”揭穿户部贪腐;想起边关雪夜里,用速食军粮稳住三万溃兵……那些惊心动魄的棋局,如今都沉在心底,像灶底余烬,不显光热,却未曾熄灭。
萧决立于院角,斧起斧落,木屑纷飞。
他劈的是去年冬天砍下的老槐,干燥结实,烧起来耐久且无烟。
他动作沉稳,一如往昔执掌玄镜司时审案断狱,分毫不乱。
只是如今斧刃所向,不再是人心阴私,而是生火做饭的柴薪。
他不曾多言,却在每日清晨默默将铁锅擦净,检查炉膛,甚至学会按苏晏清说的“火候不过寸心归”来掌控文武火。
他曾是那个厌食到见食欲呕的人,如今却能为她熬出最合口的半碗糊粥。
风忽起,卷动院墙上那些贴满的纸条——百姓手写的菜名、感恩的短句、孩子的涂鸦,像一群不愿离去的纸蝶,在晨光中轻轻翻飞。
一块旧匾额悬于门楣,风吹过时发出细微的吱呀声,阳光正缓缓洒落其上:“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苏晏清拄拐起身,缓步走向灶台。
指尖抚过那口熔铸铁锅,锅身粗粝,布满岁月凿痕。
她的指腹在一处处凹凸间流连,仿佛在读一部无人能识的史书。
忽然,她的呼吸微微一顿。
在锅底最深的一道裂纹旁,她触到了一丝异样——那不是铸造留下的纹路,也不是烟火熏染的痕迹。
那是……一个极浅的刻痕,形如灶印,又似符契。
她没说话,只是凝视着那处,眼神渐深,如同看见了某种久远的召唤。
喜欢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请大家收藏:(m.38xs.com)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