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细雨如针,刺在屋檐上发出沙沙轻响。
清粥小铺的灶火却未曾熄过一日,哪怕苏晏清已卧床月余,再难起身。
她如今日日由萧决扶至窗边,靠在那张旧竹椅里,披着祖父留下的靛蓝围毯,双目微阖,似睡非醒。
可每当灶膛里柴火噼啪一响,她的眉头便轻轻一动,像是听到了什么旁人无法察觉的讯息。
小粥童跪坐在灶前,手握长柄木勺,依着每日的“杖音”调火。
拐杖轻点三下——火旺,他便撤去半块松柴;两下——火稳,只添一把碎枝;一下——添柴,便小心翼翼塞进一段干桐木。
动作生涩却虔诚,仿佛不是在煮粥,而是在供奉某种古老仪式。
烟归娘立于门侧,望着那孩子稚嫩背影,又望向窗边静默如画的苏晏清,忽觉喉头哽咽。
她低声道:“她教的哪里是火候?分明是教人用耳朵听心,用心听命。”
夜深,风雨骤起。
风从檐角灌入,卷走了墙上最后一片纸条。
那只写着“娘亲的桂花糖藕”的残笺,在空中翻飞一圈,坠入灶膛,瞬间化为灰烬。
火焰猛地一跳,映得苏晏清的脸忽明忽暗。
就在那一刻,她沉入梦中。
雪。
漫天大雪落在御膳监外的青石阶上,七十二名少年跪伏于地,皆穿粗布短褐,发间结霜,手中捧碗,碗中盛着一碗素白清粥,热气袅袅,升腾成雾。
为首少年抬头,竟是当年被逐出宫门、饿死街头的小膳徒阿禾。
他嘴唇冻裂,声音却清晰如钟:“苏娘子,您代我们痛,我们还您火。”
其余少年齐声应和,声浪穿透风雪:“您代我们痛,我们还您火!”
苏晏清想站起,想奔过去抱住他们,可身子像被钉在原地,连指尖都无法颤动。
她只能看着那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听着那一句句迟来三十年的告慰。
泪,无声滑落。
她喃喃开口:“火……早已燃了。不必还。”
话音未落,雪停,风止,少年们身影渐淡,如烟散去。
唯有那七十二碗粥的热气,盘旋上升,凝成一道蜿蜒火龙,直冲云霄。
梦醒时,窗外雷鸣电闪,暴雨倾盆。
小院中那些曾随风起舞的纸蝶,尽数湿透烂泥,贴在墙根,字迹模糊不清。
苏晏清睁眼,目光清明如初雪。
她缓缓抬手,指向内室柜顶——那里放着一本泛黄厚重的册子,《灶边契》原本。
那是历代“味师”歃血为盟、以心传火的信物,上面密密麻麻签着七十二城掌灶人的名字,墨迹斑驳,却从未有人敢损其一字。
烟归娘怔住:“您要……毁契?”
苏晏清不语,只轻轻点头。
烟归娘双手颤抖地取下书册,递到她手中。
那枯瘦的手指抚过一页页签名,指尖划过“林三娘”、“陈灶头”、“陆婆子”……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道旧伤疤,刻着饥饿、屈辱、背叛与重生。
她忽然用力,撕下整页名单,往灶口一掷。
火舌陡然腾起,金红交错,竟将整个院子照得如同白昼。
火焰中,墨迹蜷曲成蝶,随烟升空,似有无数低语回荡——
“谢您一碗粥。”
“我儿活了下来。”
“从此不怕冷了。”
萧决不知何时已跪在她身侧,握住她的手。
那手冷得像冰雕,毫无血色。
她感受到他的颤抖,反手极轻地回握了一下,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你尝过的每一口饭……都是我活过的日子。”
他低头,额发垂落,遮住眼底翻涌的情绪。
但他没有哭,只是将她的手紧紧贴在自己心口,仿佛要让那微弱的温度,烙进骨血。
火光映着他冷峻的轮廓,也映着苏晏清嘴角那一抹极淡的笑。
她望向灶心深处,仿佛看见那埋于泥土之下的金锅碎片,正微微震颤,一丝丝极细的暖流,顺着根须般的裂痕,向四面八方蔓延而去。
这不是终结。
这是火种沉眠前的最后一道呼吸。
风还在刮,雨仍未歇。
但在这座小院之外,百里之内,所有正在掌灶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忽然同时停下手中活计,心头一热,掌心隐隐发烫,仿佛有火在血脉里行走。
而在更深的夜里,某位远在边陲的老妇人梦见自己捧着一碗热粥走向雪中孤影,醒来时,灶台上的冷水竟自行升温,泛起微泡。
火,已在无声处重燃。
而苏晏清闭上了眼,呼吸轻浅,如同落叶坠地。
但她的一根手指,仍轻轻搭在膝上,像在等待某种回应。
或,某种召唤。
三日后,苏晏清的气息如风中残烛,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
她的唇色已褪成灰白,指尖冰凉,呼吸浅得像一片羽毛落在水上,稍重一点的声响便可能惊断那缕将尽的游丝。
烟归娘跪在床前,眼底通红,手中紧攥着《灶边契》残卷的一角。
她望着苏晏清沉静的脸,终于忍不住泪落如雨:“您不能走……火未熄,人怎敢散?”她猛地抬头,声音嘶哑却坚定,“传讯!七十二城‘味师’心联——即刻启‘共感溯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