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未歇,天地如墨泼洒,味冢深处却燃起一豆微光。
那光极小,来自一口歪斜的泥锅——阿承痛跪坐在灰烬中,竹杖早已折断,双掌血肉模糊,却仍死死护着锅沿。
她眼窝空洞,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可她的“看见”不在眼中,而在心上。
她“看”到了苏晏清沉陷的那一片无边灰原,七十二道血线自虚空中刺出,缠绕在她心口,像七十二条锁链,拴住一个即将熄灭的灵魂。
“师父……还活着。”她喃喃,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吞没,随即猛地抬头,对着风雨嘶喊,“燃灯者!点火——!”
十一道身影从四面八方冲来,皆是曾受过苏晏清一碗粥、一句训、一缕香的传味使。
他们不问缘由,只知此刻若不点火,便再无人能唤醒那盏照彻百年的灯。
十一人围成一圈,在倾盆大雨中搭起简陋灶台,取地下焦土为基,以残骨为柴,架起那口祖传的铜锅。
阿承痛咬破指尖,鲜血滴入锅中,第一滴落下时,竟发出“滋”的一声轻响,仿佛烫在铁上。
“以血为米,以命为水。”她低语,声音颤抖却坚定,“续脉脉,不求回天,但求一线不断。”
一人接一人割指,血珠落入锅中,凝而不散,反化作琥珀色的浆液,在无形之火上缓缓翻滚。
香气没有升起,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正在凝聚——那是七十二颗心共同跳动的频率,是无数个曾在灶前低头、在饥寒中守香的人们,第一次将自己的命与别人的命连在一起。
与此同时,陈守冢已将苏晏清抱入味冢最深处的古棺。
这棺木不知年代,通体漆黑似炭,唯有底部刻着五个古篆:“心炊者不灭”。
他不敢放下她,怕一松手,魂魄便散于风雨。
于是他日夜守着,用灶灰在地上画阵,灰线蜿蜒如脉络,引着那株破灰而出的白花根须,一寸寸爬向石棺。
每夜子时,光引魂必至。
老妪拄杖而来,浑身湿透,却执意跪在花前,闭目低吟《守灶谣》。
那调子荒腔走板,像是从地底爬出的回音,唱的是灶王爷不食荤腥、厨娘守火三年、孩童偷尝酱缸被打手心……琐碎、卑微、温暖如旧棉被。
第三夜,歌声落下时,大地忽然震了一瞬。
白花轻轻一颤,花瓣骤然绽开——原本单薄的一朵,竟层层剥展,最终开出整整七十二瓣。
每一瓣上都浮现出一张面孔: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满脸油污,有的衣衫褴褛,正是所有接下“味契”的传味使。
他们的面容静静浮现,又缓缓隐去,如同呼吸。
光引魂浑身剧震,老泪纵横,伏地叩首:“味师……回来了……您一直都在啊……”
话音未落,山道上传来铁靴踏泥之声。
梁断契率灭灶卫杀至,披黑甲,执铁镐,脸上写着“秩序不容玷污”。
他盯着那妖异白花,眼中怒火与恐惧交织。
“此物惑乱民心,以幻术聚众,若不铲除,纲常尽毁!”他厉声下令,“掘根!焚之于市,令百姓知逆天者终将灰飞烟灭!”
铁镐高举,劈风而下。
就在镐尖触及花根的刹那——
白花猛然爆发出一道刺目强光,宛如日坠人间!
七十二城,凡接契者皆心头剧震,如遭重锤。
有人正炒菜,锅铲突然发烫,几乎握不住;有人熬汤,灶火无故转蓝;孩童舔勺,竟尝到从未有过的咸涩,那是远方某位老人正在流泪。
而阿承痛立于盲灶之前,双目虽闭,脊背却挺得笔直。
她忽地仰头,声如洪钟,一字一句诵出失传百年的《心炊十二法》:
“一曰火候藏情,二曰盐糖定性,三曰酸辣破障,四曰鲜香引魂……”
每一个字出口,天地为之共振。
七十二口古老的铜钟——有些早已锈死,有些深埋土中——竟在同一瞬间嗡鸣而起!
钟声滚滚,如潮如雷,裹挟着三百六十八种被奉膳司列为“禁味”的气息:腊八蒜的酸冽、灶糖的黏稠甜腻、蛋花汤的温润鲜香、腌萝卜的脆爽微辛……这些曾属于千家万户的味道,此刻挣脱封印,化作无形洪流,直冲云霄,尽数汇入味冢上空!
梁断契手中铁镐尚未落地,忽然感到掌中铁器一阵奇异的软化,仿佛烈火煅烧后的熟铁,微微弯曲。
他惊骇回头,其余灭灶卫亦纷纷后退,兵器叮当坠地,竟如泥塑般扭曲变形。
他踉跄数步,脸色惨白,抬头望向那株白花,瞳孔骤缩——
就在光影交错之间,他眼角余光竟瞥见一道幻影:一间低矮土屋,灶火微明,一个女人系着粗布围裙,正回头对他微笑……
那一瞬,他忘了呼吸。
钟声未歇,余音如潮水般在群山间回荡。
七十二口铜钟的嗡鸣穿透雨幕,直抵人心深处,仿佛每一记震荡都在叩问着早已被遗忘的滋味与记忆。
灭灶卫们手中的铁器尽皆软化扭曲,如同烈火熔铸后的残骸,纷纷坠地,发出沉闷的响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