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卷伊始,“发改委”构想
(起)
卯时三刻,东京汴梁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朱雀门前的御街被染上一层金边。官员们的轿马如流水般汇向皇城,准备参加新一日的常朝。
紫宸殿后阁,赵祯,或者说占据着这具年轻帝王躯壳的现代灵魂赵晨,正张开双臂,像个提线木偶般任由内侍陈忠和为他套上那身繁复沉重的朝服。
“我说老陈,”赵祯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眼角挤出生理性的泪水,“这玩意儿就不能简化一下吗?每次穿它都跟组装一台精密仪器似的,耽误多少宝贵时间。”
陈忠和手上的动作一丝不苟,脸上是万年不变的恭谨,但若细看,便能发现他眼角细微的抽搐。他低眉顺眼地回道:“大家(对皇帝的亲近称呼),礼不可废。此乃天子威仪所在。”
“威仪……”赵祯小声嘀咕,“威仪又不能当饭吃,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他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今天朝会要扔出的“重磅炸弹”。经过第一卷几十章的折腾,从美食革命到科技点火,他算是勉强在这大宋的宫廷里站稳了脚跟,初步获得了那么一丁点儿“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但零敲碎打的改革太慢,也太累,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贯彻他意志、系统推行新政的“发动机”。
陈忠和熟练地为他系上最后的玉带,后退一步,躬身道:“大家,时辰差不多了。”
赵祯深吸一口气,对着巨大的铜镜整理了一下表情,将那份属于现代人的跳脱暂时压下,换上符合此刻场景的、属于帝王赵祯的沉稳——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走,”他袖袍一拂,“让咱们去会会那帮……嗯,国之栋梁。”
(承)
紫宸殿内,香薰袅袅,百官肃立。
例行公事的山呼万岁、礼仪性的问候之后,朝会进入了奏事环节。几位大臣出列,禀报了些地方雨水、漕运疏通之类的寻常政务。赵祯耐着性子听着,偶尔发问或做出批示,显得中规中矩。
然而,站在前列的几位重臣,如范仲淹、晏殊等人,却敏锐地察觉到今日官家的不同。他看似在听,但那眼神深处,却闪烁着一丝熟悉的、让他们既期待又隐隐头痛的光芒——那是一种即将搞出点“大动静”的前兆。
果然,当气氛趋于平淡,司礼太监准备宣布“无事退朝”的前一刻,赵祯轻轻咳嗽了一声。
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御座之上。
“诸卿,”赵祯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近日朕观览各地奏报,常感政令推行迟缓,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遇事推诿扯皮者有之,埋头蛮干不知变通者亦有之。如此下去,纵有良策,亦难达地方,纵有善政,亦难惠黎民。”
他目光扫过下方,将众人各异的神色尽收眼底,缓缓继续:“譬如朕此前欲改良农具,工部说需户部核款,户部说要司农寺确认效用,司农寺又说要等地方试验……一套流程走下来,半年已过,春耕都误了!”
他说的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小事,当时把他憋得够呛。底下不少官员闻言,都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故此,”赵祯声音陡然提高,“朕思虑再三,以为现行官制,于应对新局、推行要务之上,颇有掣肘。为求变通,提高效率,朕决议,于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一临时衙署,专司统筹、规划、推动各项新政要务!”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另设衙署?于三省六部之外?这可是涉及官制根本的大动作!
(转)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赵祯直接抛出了核心构想:“此衙署,朕意命名为——‘大宋发展改革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这几个词分开来,大臣们都能理解,但组合在一起,却显得如此陌生而怪异。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
赵祯无视下面的骚动,自顾自地解释起来:“此‘发改委’,不直接管理具体政务,其职能在于‘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他故意用了两个现代词汇,看着底下大臣们茫然的眼神,心里莫名有点恶作剧的快感。
“何为顶层设计?便是根据国情民需,制定国家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纲要,明确首要目标,比如,粮食产量年均需增长几何,官道需修缮拓展多少里,识字人口需提升几成等等。”
“何为统筹协调?便是针对这些目标,厘清工部、户部、兵部等各部职责,划定预算,设定完成时限,并监督考核。遇有各部争执不下或推诿之事,由‘发改委’居中裁决,直接对朕负责!”
他越说越快,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仿佛在给一群古代高管开项目启动会。
“朕意,由参知政事范仲淹,暂领这‘发改委’之首,全权负责筹建与日后运作。衙署选址、属官遴选,范卿可便宜行事,所需钱款,由内帑先行拨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