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阁内的日子,仿佛一池被冰封的春水,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暗涌潜藏。沈清漪被软禁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虽未激起滔天巨浪,但那扩散的涟漪,终究触动了某些一直关注着她的人。
最先察觉到异常并探知部分内情的,是大理寺卿陆明轩。他在宫中经营多年,自有隐秘的消息渠道。当得知沈清漪因“静养”被限制在璇玑阁,且皇帝曾单独召见她并罕见地情绪波动后,陆明轩便知出了大事。结合之前春猎西暖阁的蛛丝马迹,一个惊世骇俗的猜想在他心中逐渐成形。他设法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收到了一封来自璇玑阁内、经由那名洒扫小内侍辗转送出的,沈清漪亲笔书写的密信。信中,沈清漪并未过多赘言,只坦然告知身孕之事,以及她向皇帝陈情,欲携子离宫的决定,并恳请陆明轩,若时机恰当,能在御前为她的“选择”进言,陈明利害。
饶是陆明轩历经风浪,阅信后亦是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他立于大理寺衙署的书斋窗前,望着庭院中苍劲的古柏,眉头深锁。沈清漪的选择,太过大胆,太过离经叛道,完全超出了世俗礼法和宫廷规则的范畴。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她自身万劫不复,连她腹中皇子乃至所有关联之人,都可能被卷入灭顶之灾。
然而,与沈清漪亦师亦友的相处,让他深深了解这个女子的心性。她绝非一时冲动,更非欲擒故纵之辈。她那份超越年龄的清醒、对局势的洞察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欲,陆明轩比谁都清楚。她所求的,并非妃嫔的尊荣,而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保护,和一个智者对皇室未来一种近乎悲壮的布局。
“远离权力中心,方能安全长大……由她教导,必成栋梁……”陆明轩反复咀嚼着信中的字句,眼中光芒渐锐。他意识到,沈清漪此举,看似大逆不道,实则是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中,为那个未出世的孩子,也为这大明江山,硬生生闯出的一条险路,或许也是一条生路。于公,他欣赏这种魄力与远见;于私,他无法坐视自己一手提拔、寄予厚望的后辈身陷绝境。
他必须出手,但必须谨慎,要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无可辩驳的理由,去说服那位心思深沉的帝王。
**\* \* \***
几乎在同一时间,尚宫局女官苏月明也得知了沈清漪被软禁的消息。她与沈清漪情同姐妹,在宫中相互扶持,此刻更是心急如焚。她利用掌管部分宫人名录档案的便利, subtly 打探消息,并从一些内侍的闲谈碎片中,拼凑出“沈令史触怒天颜”、“陛下心情不佳”等模糊信息。她虽不知具体缘由,但深知清漪品性,绝不信她会做出悖逆之事。
苏月明无法直接面圣,但她有自己的方式。她寻了个由头,去给几位地位尊崇、且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太妃请安奉茶,在与太妃们看似无意的闲谈中,总是“不经意”地提起璇玑阁那位聪慧能干的沈令史,说起她如何破获奇案、如何在春猎中机敏护驾,言语间满是钦佩与惋惜,称其“性子虽有些执拗,却是一片赤胆忠心,如今病中静养,实乃宫中之损失”。她深知,这些话语终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传入皇帝耳中,至少能在皇帝心中,不断强化沈清漪“忠诚”、“能干”的印象,抵消可能因“忤逆”而带来的恶感。
**\* \* \***
而负责宫禁部分守卫,且因春猎护驾有功更得信重的侍卫副统领顾慎行,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察觉了异样。他麾下的侍卫发现璇玑阁外的守卫无形中增加了,且有一些面生的内侍频繁出入汇报。顾慎行立刻警觉,他不动声色地调整了巡防路线,让自己能更“顺理成章”地经过璇玑阁附近。他虽无法进入,也无法传递消息,但他用这种方式,默默地向阁内的沈清漪传递着一个信息——他已知晓,并在外守护。同时,他也利用职务之便,严密监控着任何可能对璇玑阁不利的动向,尤其是与万氏、宁王残余势力相关的蛛丝马迹。他是一名武人,心思不如陆明轩缜密,言辞不如苏月明巧妙,但他有自己的忠诚和方式,那就是用手中的刀与脚下的岗位,为她构筑一道无声的屏障。
**\* \* \***
时机,在各方暗流涌动中,悄然来临。
这日,皇帝朱见深在文华殿召见陆明轩,垂询一桩涉及边镇军饷的贪墨案。案情复杂,牵扯甚广,陆明轩条分缕析,应对得当,展现了极高的办案能力,皇帝颇为满意。
正事议毕,皇帝心情稍霁,似乎随口问道:“陆卿,近日朝中可有甚非常之议?或宫闱之间,有何风声?”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话,皇帝显然意有所指。陆明轩心念电转,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整理衣冠,郑重下拜,沉声道:“陛下垂询,臣不敢不直言。朝中诸事纷繁,然皆在陛下掌控之中。唯宫闱之内……臣听闻,璇玑阁沈令史因‘静养’被限足阁内,外界已有诸多猜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