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老先生教我……”
肖先生抚着山羊胡须,眯着眼道:“你如今一介白身,又无文武功名傍身,要突然升上那营兵将官,其中阻力重重,难度不可谓不大。”
“小子也知道难办,所以才找到肖先生这,还请肖先生指条明路……”
杨凡一边说着话,一边又将一锭银子不动声色地放在对方手中。肖先生眼中银光一闪,他赞许地朝杨凡点了点头,对眼前这个后生越看越顺眼。
“眼下获取官身倒也容易,若是要文官,可以先捐个监生,你想当武官,也可以纳级,然后先安排你当个小官,再由这小官往上察举,就看你如何决定。”
“小人还是想当武官。”
肖先生闻言撇了撇嘴,心中暗道他可是瞧见杨凡给了这么多银子,才给指的明路。现在文贵武贱,文官比武官好比云泥之别。
却没想到大家削尖脑袋想做的文官,这小子却挖空心思要做武官。
可收了银子,他自然也得办事,当即又说道:“既然执意要当那营兵的武官,也不是没有办法,刚也说了,咱家陈大人可以安排手下人替你办好纳捐,保你在本地能得一个小官,中间隔上一个月,再由咱家陈大人以察举举荐的方式,给你往上疏通,如此一来,此事便可成。”
猜测杨凡可能不懂,怕杨凡失仪,许师爷恰到好处地在旁边做了一些简要介绍。
明代的纳级从正统四年开始,其实就是买官的另一种说法,通过向国家捐款获得军职和文职。兵部会按照规定给予其相应的武官职位,并以官方公文的形式通知到纳级者。
但这里面的门道极多,完全摸不着门道的人贸然纳级,钱就算花了,不仅等的时间久,而且什么官、在哪当,全是未知数。
杨凡听得连连点头,没想到这里面的门道如此之多,他问道:“只是在下斗胆问一句,这小官是……多小?”
肖先生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对方会如此问。
他笑道:“放心,不会让你受苦,至少也是有人伺候的小官,有我们陈大人在,给你知会一声,你的上官自然也不会为难你。”
听他这么说,杨凡内心稍感宽慰。心想也是这个道理,他的目标是营兵制的守备官,是正五品官,在后世相当于是个团长,他一介白身要直接火箭提拔到五品官的确太过夸张,还是需循序渐进。
“可是,这营兵里面一个萝卜一个坑,要进去得费些功夫。只能先给你卫所官,你在里面混混日子,待咱家陈大人找个由头,就可以把你往上一抬,再给上边的那些大人通通气,此事也就成了。”
“那敢问是什么卫所官。”
“至少是个小旗官。”
杨凡来到这世界后,也补习了一下明末的卫所制,按朱元璋的初期编制,一般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50人为一总旗,10人为一小旗。
只是到了现在,一个小旗究竟还有多少人,那就不清楚了。不过也正因战斗力低下,所以日常基本只是屯田戍守,所以这卫所小旗官,只要上官不刁难,就是个闲差。
肖先生皱眉沉吟片刻道:“但话说回来,你未入县学,毫无功名傍身,仅靠一个小旗出身没有优势。要想日后更好升官,最好再捐个功名。
所以对于你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通过民壮投充获得军籍捐小旗,再以平民身份捐监生。有了文武功名我家陈大人自然也更好保举。”
“敢问先生这捐功名一事可有难度?需多少银子?”
肖先生低头喝了口茶水,随口道:“什么书都没读的人自然是最贵的,但只要无案底在身,都可以替你办妥。”
渐渐的,经过肖先生解释,杨凡也明白了这时候的买官流程。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缺钱想挣银子,广开捐纳。只是此捐纳出身者被视为“异途”,与科举出身的“正途”官员存在明显等级差异,备受有取得正经功名者的白眼。
本朝时期,捐纳门槛进一步降低,甚至允许直接捐生员、秀才。如山东蝗灾时,捐白银五十两即可补为生员,时人称为“蝗虫秀才”。
杨凡想想也能接受,想要当官也仅此一途,于是又客气地向肖先生敬了一杯酒:“如此便有劳肖先生了。”
眼见此事已经有了初步计划,许师爷适时地插话进来,与肖先生聊起了家常,相比杨凡而言,两人要更加熟悉。
酒过三巡饭过五味,肖先生心满意足地叫过随从带着银子离开,杨凡与许师爷一路送到头。
末了许师爷才说,肖先生乃是陈道员的幕友,也就是类似于私人秘书之类的人物。
这种找路子买官的事,作为一个正五品的道员,是万万不可能在情况未明的时候自己亲自出面沟通的。
万一事情不成,或是败露惹上事端,对方也可以弃车保帅,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所以也让杨凡放宽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步一步来。杨凡也没有其他法子,听了许师爷的解释只能接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