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演练结束后的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清霄阁的丹房便透出暖黄色的光。丹房位于清霄阁西侧的竹林旁,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院内种着几株药用的金银花,藤蔓顺着墙角爬上屋檐,清晨的露珠挂在花瓣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玄机子站在丹房门口,看着赶来的林砚与苏清欢,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丹经,神色严肃:“魔修随时可能来袭,破魔丹是应对魔气的关键,今日起,林砚你负责炼制,清欢帮忙分拣药材、照看丹炉,务必在三日内炼出足够的丹药,分发给值守弟子。”
林砚与苏清欢齐声应下,跟着玄机子走进丹房。丹房内弥漫着浓郁的药香,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药粉,靠墙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数百个陶罐,每个陶罐上都贴着红色的标签,写着药材的名称与年份 —— 有百年的何首乌、三十年的当归,还有专门克制魔气的玄参、紫花地丁。房间中央是一座半人高的紫铜丹炉,炉身上雕刻着复杂的火焰纹路,炉口冒着淡淡的白烟,炉底的火塘里,银丝炭正烧得通红,散发出温暖的热量。
“破魔丹的丹方在这,你先熟悉一下。” 玄机子将丹经递给林砚,指尖点在其中一页,“此丹需以玄参为君药,紫花地丁、板蓝根为臣药,再辅以少量朱砂、雄黄调和,炼制时需将炉温控制在八百摄氏度,先武火后文火,火候差一分,丹药的药效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炼出废丹。” 林砚接过丹经,认真翻看起来,丹经上的字迹是玄机子手写的,娟秀而工整,每个药材的用量、炼制的步骤都标注得格外详细,旁边还有玄机子批注的注意事项,比如 “玄参需切片后晾晒半日,去除水汽”“朱砂用量不可过多,否则丹药会带毒性”。
苏清欢则走到药材架前,按照玄机子的吩咐,开始分拣药材。她从陶罐中取出玄参,放在石桌上,用小刀将玄参切成均匀的薄片 —— 玄参质地坚硬,切片时需要格外用力,苏清欢的手指很快便泛起红痕,却依旧仔细地调整着切片的厚度,确保每一片都在半寸左右。“清欢,你把切好的玄参放在竹筛里,拿到院子里晾晒,记得每隔半个时辰翻一次,别让药材晒焦了。” 林砚的声音从丹炉旁传来,他正蹲在火塘边,调整银丝炭的摆放位置,确保火焰能均匀地加热丹炉。
苏清欢应了一声,端着竹筛走到院子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她将竹筛放在晒架上,轻轻铺平玄参片,指尖拂过药材,能感受到细微的凉意。每隔半个时辰,她便会准时过来翻晒,动作轻柔,生怕损坏药材 —— 她知道,每一份药材都来之不易,若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浪费了,不仅会延误炼丹进度,还可能影响后续对抗魔修的准备。
上午巳时,所有药材终于准备就绪。林砚将晒好的玄参片、紫花地丁等药材按照比例称重,放在白色的瓷盘中 —— 玄参三十克、紫花地丁二十克、板蓝根十五克、朱砂三克、雄黄两克,每一份都精确到克,丝毫不差。“炼丹最讲究精准,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林砚一边称重,一边对苏清欢解释,“之前师父教我炼丹时,我曾因为多放了一克朱砂,炼出的丹药全成了废丹,还差点让丹炉炸了。” 苏清欢听得认真,将林砚的话记在心里,同时拿起干净的纱布,将称好的药材包裹起来,避免药粉散落。
一切准备就绪,林砚走到丹炉前,深吸一口气,将包裹好的药材从炉口放入。紫铜丹炉的炉口直径约有一尺,药材放入后,他用特制的长柄铁勺轻轻搅动,确保药材均匀地铺在炉底。“接下来要控制火候,先武火加热半个时辰,让炉温升到八百摄氏度。” 林砚蹲在火塘边,用铁钳夹起银丝炭,小心地添进火塘里,“武火时要让火焰刚好裹住炉底,不能太旺,否则炉温会飙升;也不能太弱,否则温度上不去。”
苏清欢则站在一旁,手中拿着一支银制的温度计 —— 这是玄机子特意为炼丹准备的,温度计的一端插入丹炉壁的小孔中,另一端的刻度盘上,红色的水银柱正缓缓上升。“师兄,现在温度是六百摄氏度了。” 苏清欢轻声提醒,眼睛紧紧盯着刻度盘,生怕错过温度变化。林砚点点头,继续添炭,调整火焰的大小,随着银丝炭的燃烧,炉温渐渐升高,温度计上的水银柱一点点向上移动,最终停在了八百摄氏度的刻度上。“可以转文火了。” 林砚松了口气,将火塘里的银丝炭拨匀,让火焰保持稳定的温度,不再继续升温。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林砚与苏清欢轮流守在丹炉旁。林砚负责每隔一刻钟搅动一次药材,确保药材不会粘在炉底;苏清欢则负责监测温度,一旦温度有波动,便及时提醒林砚调整火候。丹房内的温度渐渐升高,汗水顺着林砚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领,他却丝毫不敢懈怠,手中的长柄铁勺每一次搅动都格外小心,动作精准而稳定。苏清欢见状,从怀中掏出一块干净的帕子,递给林砚:“师兄,擦擦汗吧,别让汗水滴进丹炉里。” 林砚接过帕子,匆匆擦了擦汗,又继续专注地盯着丹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