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1日,上海市松江区的车墩影视基地。
“好!过了!” 许愿站在监视器后,拿起对讲机,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了整个略显狼藉的片场,“我宣布,《渗透》剧组,全体杀青!”
短暂的寂静后,巨大的欢呼声如同潮水般爆发开来,冲散了连续五十多个日夜积攒下的疲惫与紧张。灯光师、摄影助理、场务、化妆师……无论职位高低,此刻都用力地鼓掌、拥抱、甚至有人将手中的剧本抛向了空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如释重负的狂喜和浓浓的成就感。
执行导演张立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咧开嘴笑了,走到许愿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许,不容易啊,三十四集,五十八天,咱们愣是啃下来了!”
许愿转过身,脸上也带着难以掩饰的倦色,胡茬都冒了出来,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有神,他回拍了一下张立军:“辛苦了,老张!也辛苦大家了!” 他环顾着这片奋战了近两个月的“战场”,看着那些兴奋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这个以谍战为背景的故事,终于在他的镜头下,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美术指导韩梅和摄影指导陈克也走了过来。韩梅看着精心搭建、此刻已被“破坏”得七七八八的主场景——一间充满旧上海风情的秘密联络站,眼中有些不舍:“这些景,拆了真可惜。”
陈克则更关心后期:“许导,素材我都检查过了,光影、构图基本都按咱们预设的走了,后期调色空间很大。”
“辛苦了,二位。”许愿点头,“前期工作圆满完成,接下来,就看卫国的了。”
杀青宴就在影视基地附近的酒店举行,简单而热烈。没有邀请媒体,纯粹是剧组内部的庆功。席间,众人推杯换盏,回忆着拍摄期间的趣事糗事,畅想着《渗透》播出后的景象,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几天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顶层,许愿的办公室。
“老板,《渗透》的粗剪样片和三集精剪样片,还有完整的宣传物料包,都已经准备好了。”周卫国抿了一口上好的普洱,开门见山,“按照您的指示和我们的评估,首选目标,锁定央视一套黄金档。”
“有把握吗?”许愿问,语气平静,但眼神透着关注。
“难度不小,但值得一试。”周卫国放下茶杯,身体前倾,“央视购片部主任李国明,是老熟人了,为人还算正派,看重作品质量。我们《渗透》的优势在于:一,题材是近几年大热的谍战,有《暗算》珠玉在前,市场接受度高;二,咱们的制作水准,无论是剧本、表演、摄影、美术还是后期,都绝对是业内顶尖,对标电影级别;三,有您许导这块金字招牌,还有我们‘许愿影业’这块牌子,他们不敢不重视。劣势嘛……竞争太激烈了,听说好几家大公司今年的大制作都盯着开年档和春节档呢。”
“尽最大努力。”许愿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需要我出面,随时。”
“明白。”周卫国重重点头,“我明天就飞北京,开始运作。”
北京,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
周卫国的“运作”并非空谈。他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资源,先是请动了几位与央视关系密切的业内前辈、评论家看了《渗透》的样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形成了初步的“口碑”。然后,他通过层层关系,终于约到了央视电视剧频道购片部主任李国明的一次“非正式”见面——在一家颇为雅致的茶馆包间。
李国明五十多岁年纪,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但眼神中带着职业性的审慎。寒暄过后,周卫国没有过多客套,直接递上了装有《渗透》三集精剪样片和详细项目书的U盘。
“李主任,这是我们许愿影业刚杀青的新剧《渗透》,许愿导演执导,这是样片和资料,请您百忙之中斧正。”周卫国的姿态放得很低。
李国明接过U盘,放在手边,笑了笑:“周总太客气了。许愿导演的作品,我们一直很关注。《暗算》之后,谍战剧能拍到什么新高度,我们也很好奇。不过,周总你也知道,台里每年的指标、排片计划,尤其是黄金档,那都是需要层层审批,慎重再慎重啊。”
“理解,完全理解。”周卫国连忙说,“我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这部剧,我们光是剧本就磨了两年,拍摄周期五十八天,后期更是投入了最好的资源,目标是做一部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精品。”
李国明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话题一转:“许愿导演最近是在忙什么?听说上海外滩那个‘和平酒店’也是他的产业?真是大手笔啊。”
周卫国心领神会,知道这是在探许愿影业的实力和许愿本人的重心,他笑着回答:“许导对文化产业是真心热爱,影业这边一直是核心。和平酒店只是多元化投资的一部分,而且您看我们新建的许愿影业大厦,就是要把所有精力、资源都集中起来,打造中国的顶级影视内容。”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回正轨,“李主任,您看什么时候方便,组织台里的专家领导审看一下样片?我们全力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