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晚八点。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作日夜晚。
但对于无数关注着贺凡和“凡尘工作室”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审判日。
《士兵突-突击》,这部承载了太多期待、争议和光环的电视剧,终于要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播出之前,网络上的气氛,其实是有些割裂的。
一方面,是贺凡的粉丝和被片花吸引的观众,在疯狂地刷着“期待”的弹幕,将气氛烘托得无比热烈。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业内人士、影评人,以及一些不看好军旅题材的路人,普遍持一种谨慎观望,甚至是唱衰的态度。
一个着名的毒舌影评人,在微博上公开发文:
“情怀不能当饭吃,片花剪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军旅剧节奏慢、说教味浓的硬伤。我预测,《士兵突-突击》的收视率,高开低走,最终会远低于央视黄金档的平均水准。贺凡的神话,或许将就此终结。”
这篇文章,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他们承认贺凡的才华,但他们不相信,他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题材的宿命。
就在这种复杂的气氛中,晚八点到了。
新闻联播结束,熟悉的片头曲响起。
《士兵突击》第一集,正式开播。
……
京城,天籁音乐。
总监赵康,难得没有应酬,而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开了电视。
他倒要看看,这部被吹上天的剧,到底有什么魔力。
电视剧的开头,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场面。
镜头对准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
主角许三多,出场了。
他木讷、迟钝,甚至有些窝囊,被父亲追着打,被同村人看不起。
这个形象,与观众期待中的“兵王”主角,相去甚远。
赵康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出所料的冷笑。
“果然,节奏缓慢,人物也不讨喜。这种开局,怎么可能吸引观众?”
同一时间,无数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感到了些许的失望。
“就这?主角也太憨了吧?”
“感觉好土啊,这真的是贺神写的剧本吗?”
“有点看不下去了,换台吧。”
第一集播出过半,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士兵突击》的收视率,只有0.8%。
这个数字,对于央视一套黄金档来说,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几乎可以说是“开播不利”。
消息很快就在业内传开了。
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都开始幸灾乐祸。
“我就说吧,扑了扑了!”
“贺凡这次,玩脱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
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史今班长。
当那个脸上带着温暖笑容,眼神里却透着坚毅的班长,出现在许三多面前,将他从那个绝望的家庭里“捞”出来,带上前往军营的火车时。
剧情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了。
观众们开始发现,这部剧,好像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它没有喊口号,没有讲大道理。
它只是在认真地,讲述一个普通人,命运被改变的故事。
尤其是当许三多在军营里,因为一次失误,差点让全连“陪葬”,被所有人孤立,一个人默默地看守着营房时。
那种孤独、自卑和无助,让很多有过相似经历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而史今班长,始终没有放弃他。
教他整理内务,陪他聊天,鼓励他。
那份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善意和温暖,像一道光,照进了剧情里,也照进了观众的心里。
第一集结束时,实时收视率,悄悄地爬升到了0.95%。
虽然依旧不算高,但已经止住了下跌的趋势。
网络上的风评,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开头有点闷,但越看越有味道。”
“史今班长太好了吧,国家欠我一个这样的班长!”
“我好像在许三多身上,看到了刚入职时的自己,好真实。”
第二天,第二集、第三集播出。
剧情,进入了第一个小高潮。
许三多,这个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孬兵”,为了得到史今班长的肯定,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他开始默默地,一个人,修起了那条被废弃的训练场跑道。
搬石头,除杂草,平整土地。
一锤,一铲,一车。
他做得笨拙,却无比执着。
当连长高城发现时,被这个“傻子”的坚持,深深地触动了。
他默许了这件事。
慢慢地,连队里其他的兵,也从嘲笑,变成了默默地加入。
最终,在那个下着雨的午后,全连的人,一起帮许三多,修好了那条路。
这个情节,没有一句说教。
但那种“坚持做对的事,就会得到尊重”的精神内核,却通过画面,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
当晚,#许三多修路#这个词条,悄悄地爬上了热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