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文明之火
初雪如细碎的玉屑,从铅灰色的天空缓缓飘落,轻轻粘在黑山坳新建的 “格物院” 门前 —— 青石板台阶已积了薄白,像撒了层细盐,将门楣上 “格物致知” 四个刻字衬得愈发苍劲。刻字边缘还留着工匠凿刻的细痕,雪粒落在上面,慢慢融化成细小的水珠,顺着木纹缓缓滑落。林烨站在廊下,身上的棉袍沾着几星雪沫,他望着学子们鱼贯而入,棉鞋踩过积雪的 “咯吱” 声与书页翻动的 “沙沙” 声交织。目光在抱婴孩的柳娘身上稍停 —— 她裹着素色棉袍,领口绣着淡蓝碎花,怀中婴孩的襁褓是用细棉布做的,绣着细碎的太阳纹,那是她亲手缝的。三日前,柳娘因发现 “月光石温敏特性” 获特殊贡献奖,此刻正踮着脚避开阶上薄雪,动作轻得像怕惊落檐角悬着的冰棱,连怀中婴孩都没被惊醒,小脸红扑扑的,呼吸均匀。
“今日我们解析骨哨的真相。” 林烨走上讲堂,手中举起的骨哨泛着幽润光泽 —— 那是成年荒原狼的筋骨制成,经四十余日反复打磨,内壁被细沙磨出三道螺旋状凹槽,槽壁光滑得能映出烛火;末端还嵌着半颗米粒大的月光石碎粒,石粒在烛火下泛着淡蓝微光,像一颗凝固的星子。“这不是蛮族口中能召唤鬼神的巫术法器,而是一套精密的低频共振装置,靠特定频率的声波影响生物行为 —— 就像咱们用鼓声传递信号,只是它的频率,恰好能被荒原狼感知。”
他将骨哨凑近烛火,指尖轻按内壁凹槽,能感受到凹槽的细微弧度:“大家看,内壁这三道螺旋槽,是模仿蛮族弯刀的回旋纹路开凿的 —— 每道槽的深度都是三分,间距一寸,气流穿过时会形成涡流,像水流经过礁石时的漩涡;末端的月光石碎粒,是关键的‘共振核心’—— 它在温度变化时会轻微震动,能放大声波的振幅,就像水车的轮轴放大水流的力量,让声波传得更远、更稳定。”
孙小树上前,展开一张泛黄的羊皮纸声谱图 —— 纸边因反复翻阅已微微卷起,纸面上用炭笔描着疏密不一的波纹,旁侧用蝇头小楷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我们用陶罐共鸣法做了四十三次实验 —— 找十个大小相同的陶罐,罐口朝上按圆形排列,间距两步,骨哨置于圆心;每次吹奏后,记录每个陶罐内壁的震动频率,用炭粉洒在罐底,通过粉末的纹路判断振幅。最终确认,这支骨哨能稳定产生 45 赫兹的低频声波,而根据之前对荒原狼的解剖观察,它们的耳蜗结构对 40-50 赫兹的声波最敏感,这也是它能驱散狼群的关键。”
他指着谱图上最深的一道波纹,指尖划过纸面:“尤其在零下十五度的环境中,月光石会因低温收缩变硬,分子结构更稳定,共振频率的误差能控制在 0.5 赫兹内,声波传播距离能从百步延伸到三百步;但温度高于零度时,石粒会轻微膨胀,内部出现微小缝隙,声波就会出现杂频 —— 上次实验时,温度升到两度,声波里混进了 60 赫兹的高频,反而吸引了两只野狼靠近,幸好我们及时用弩箭驱离。”
话音刚落,柳娘怀中的婴孩突然 “哇” 地啼哭起来,小脸涨得通红,小手在襁褓里乱抓。柳娘连忙轻拍孩子的背,动作轻柔又熟练,起身时不忘朝林烨欠身:“少主,抱歉打扰了。不过我昨日继续观察月光石时发现,当它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超过 0.3 度,石体表面就会冒出细密的无色气泡,用陶碗倒扣收集后,点燃气泡会发出淡蓝色火苗,火苗高度约半寸,燃烧时没有烟味。”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骨哨上,“这或许能解释月圆之夜骨哨自动鸣响 —— 夜间温差大,月光石释放的气体积累到一定量,会推动骨哨内壁的气流流动,再加上月光对石粒的刺激,就触发了共振,让骨哨自己‘响’起来。”
林烨眼中闪过赞许,抬手示意她上前:“柳娘,你且演示给大家看,我们正好验证这个猜想。” 柳娘抱着婴孩走到烛火旁,将半块指甲盖大的月光石放在铜盘里 —— 铜盘是用工坊铸造的薄铜制成,边缘刻着细微的刻度;她又在铜盘下垫了一小堆积雪,雪粒接触铜盘,很快融化成水。当石粒因烛火升温,与积雪形成的温差达到 0.3 度时,表面果然冒出细密的无色气泡,像撒了把细盐,铜盘也跟着发出 “嗡” 的轻响,震得烛火微微晃动。怀中的婴孩似乎被这轻微的震动吸引,哭声渐渐停了,小脑袋还微微朝着铜盘的方向,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泛着气泡的石粒。“我... 我暂时称这种温敏产气现象为‘柳氏效应’。” 柳娘说完,脸颊微微泛红,指尖轻轻碰了碰泛着气泡的石粒,又快速收回 —— 怕烫伤孩子。“而且我记录了数据,月光石在满月时的产气速度,是平日的三倍,子时前后产气最多,这和之前骨哨自动鸣响的时间完全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