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技术鸿沟,蒸汽迷局
林烨“蒸汽机”的构想,如同在格物院投入了一颗惊雷。工匠们面面相觑,这个概念远超他们的认知边界。
“少爷,”阿牛眉头紧锁,看着林烨画出的简陋原理图,“您说的这个‘蒸汽之力’,推动活塞,带动飞轮……听起来在理。可这‘锅炉’要承受多大的气和热?密封如何解决?活塞与气缸的间隙,大了漏气,小了就卡死……这,这比造炮难上百倍!”
“正因为难,才要攻克。”林烨目光坚定,“火炮只是力量的宣泄,而蒸汽机,是力量的源泉。它能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远超人力畜力的功!”
他亲自入驻格物院,与阿牛等技术骨干组成“蒸汽核心组”。最初的模型简陋得可笑:一个铜壶连接着竹管,推动一个木制活塞在凿空的圆木里运动,漏气严重,动力微弱。
失败是常态。第一批铸铁气缸在压力测试中接连炸裂,碎片横飞,险些伤人。手工打磨的活塞与气缸无法做到精密配合,不是漏气就是摩擦力过大无法转动。冷凝效率低下,大部分热能白白浪费。
挫折感在蔓延。有年轻学徒私下抱怨:“林帅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咱们连燧发枪的气密都没完全解决,就想搞这种‘神物’?”
阿牛听到后,罕见地发了火,将所有人召集起来,指着那堆失败品:“都给我看清楚!少爷画的不是梦!是方向!我们造不出,是因为我们笨,我们手艺不精!不是路错了!从明天起,分组攻关!一组专研耐压材料,二组攻克精密加工,三组研究热力循环!谁再敢说丧气话,就滚出格物院!”
林烨没有责备任何人,他深知这是认知的代差。他转而提出“分步走”策略:“我们先不追求完美的蒸汽机,我们先造一个能稳定输出动力的‘锅驼机’,哪怕效率低点,只要能带动一台水力锻锤就行!”
目标被细化,希望重新燃起。格物院的灯火,再次彻夜不熄。
在一间低矮的工坊内,老铁匠王锤蹲在炸裂的气缸残骸旁,用粗粝的手指摩挲着裂口。“这铁……还是太脆。”他喃喃道,“咱们用的是传统竖炉炼的熟铁,夹杂着渣子,一受热就崩。要想扛住蒸汽,得炼出‘千锤钢’,还得是均匀的!”
沈括翻阅古籍,眉头紧锁:“《天工录》里提过‘火机’,但语焉不详。古人或许见过类似之物,却失传了。我们是在重走一条没人走完的路。”
林烨站在院中,望着夜空,轻声道:“我们缺的不是智慧,是工业的根基。没有标准化的材料,没有精密的测量工具,没有统一的工艺流程……这才是真正的鸿沟。”
一次爆炸后,学徒小李发现,炸裂的气缸内壁有细微的气泡纹路。他大胆提出:“铁水浇铸时,若冷却太快,内部会藏气,形成‘气眼’。不如慢火缓冷,再用锤锻反复捶打,把气赶出去。”
阿牛眼前一亮:“锻打排气!好主意!”当即组织工匠试验。三日后,第一根无气泡锻铁出炉,抗压能力提升三成。
与此同时,二组在精密加工上取得突破。他们用林烨提供的“游标卡尺”原型,配合金刚砂磨具,将活塞与气缸的间隙控制在“一纸之厚”。虽仍漏气,但已能持续运转。
三组则在冷凝器设计上另辟蹊径。他们借鉴北方冬季“冰窖”的原理,用双层铜壁夹层注入冷水,显着提升了冷凝效率。
李老栓送来一筐晒干的“海带胶”:“少爷,这东西煮化了,黏性极强,渔船漏水都靠它补。或许……能用来密封活塞?”
工匠们试用后惊喜发现:海带胶混合蜂蜡,竟能在高温下形成弹性密封层,大幅减少漏气。林烨大喜,命人大量采集,称其为“海洋密封胶”。
渔妇们则用海麻编织的耐高温绳索,替代了易断的麻绳,用于连接传动杆。一位渔妇笑着说:“我们织的网,能扛住风暴,也能扛住蒸汽。”
巴图带着雪狼部猎手前来参观。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火炉与锻锤。巴尔蹲在锅炉旁,感受着金属的震颤:“这铁,在呼吸……就像猎物的心跳。”
他忽然道:“我们猎人看火候,靠的是颜色。铁烧到赤红,是能锻;到青白,就快裂了。你们的锅炉,是不是也该有个‘火色标’?”
林烨如遭雷击,立刻命人绘制“火色温度对照表”,悬于每座炉前。从此,工匠凭肉眼即可判断金属状态。
巴图咧嘴一笑:“原来,猎人的经验,也能用在造‘神机’上。”
夜晚,工匠们围坐在炉火旁,讨论着今日的进展。
“你说,咱们造的这东西,真能拉动火车?”年轻学徒问。
王锤抽着旱烟:“我信。少爷说,火车比马车快十倍,还能拉千吨货。若真成了,北境的铁矿、粮食,就能运到海边,再上船,卖到南洋。”
“那咱们这些打铁的,岂不也是在修路?”
“是啊。”阿牛走来,拍了拍徒弟的肩,“咱们打的每一锤,都是在为北境的未来铺轨。别小看自己,咱们不是匠人,是开路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