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格物新篇,内燃初鸣惊寰宇
金陵工潮的余波还没散,黑山坳格物院的工坊里,突然传来一阵能改写时代的轰鸣。
工坊深处的实验室里,一台裹着铜皮的机器正 “突突突” 响个不停 —— 黄铜气缸泛着热光,活塞在缸里来回动,带着旁边的飞轮慢慢转。
这可不是普通机器!是格物院试了几百次才造出来的第一台单缸四冲程煤气实验机,也是乾朝往 “内燃时代” 迈的第一步!
阿牛趴在机器旁,脸上全是油污,头发上还沾着黑煤屑,手里攥着把扳手,眼睛死死盯着气缸上的压力表。
当指针稳稳停在 0.8 兆帕时,他 “腾” 地跳起来,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成了!真成了!乾主!这东西自己吃气,自己就能跑起来!”
实验室里的工匠和学者瞬间围上来,热闹得像炸开了锅:
有人伸手摸机器外壳,感受着传来的震动,嘴里不停念叨 “真动了,没烧锅炉也动了”;
有人盯着飞轮转,眼睛都不眨,小声嘀咕 “不用拉蒸汽,以后能装在马车上吧”;
还有人掏出纸笔,飞快记着运行数据,手都在抖,脸上满是不敢信的兴奋。
这台内燃机能造出来,全靠林烨早年画的 “内燃” 草图 —— 燃料在气缸里烧,产生的热气直接推活塞动,不用像蒸汽机那样靠锅炉产蒸汽。
可真要做出来,难如登天:
为了让煤气在气缸里稳着烧,工匠试了十几种点火的家伙,最后用格物院新造的电火花发生器才搞定;
为了让活塞不漏气,他们用西域的石棉混石墨,做了新的活塞环;
连气缸的材料,都用了格物院最新炼的铬钢,不然扛不住里面烧起来的高温高压。
阿牛一边给林烨演示机器,一边解释:“之前的蒸汽机,得拖个大锅炉,烧煤又费水,只能固定在工坊或铁路上用。”
“可这内燃机不一样!不用锅炉,有煤气就能跑,以后说不定能装在马车上、船上,甚至…… 甚至装在能飞的东西上!”
林烨盯着这台看着粗糙、却意义天大的机器,听着它稳稳的轰鸣声,眼前好像出现了未来的样子:
公路上跑着不用马拉的车,没有蒸汽机车的黑烟;
海面上的船不用挂风帆,靠内燃机推进,想走就走;
甚至天空中,还有能载人飞的机器 —— 这些以前只敢想的画面,现在因为这台机器,好像真能实现了。
“这只是开始。” 林烨拍了拍阿牛的肩膀,语气坚定,“现在它还太沉,烧煤气效率也低,咱们得尽快搞定小型化、实用化。”
“把最好的工匠、最懂化学的学者都调过来,集中所有资源,一定要让这‘铁心脏’变轻巧、变有力,能用到更多地方!”
几乎就在内燃机成了的同时,格物院化学组也传来了好消息。
实验室角落里,几个穿白大褂的学者围着一盏油灯,油灯里烧的不是菜籽油,是种透明液体 —— 这是他们从石油(乾朝百姓叫 “臭水”)里提炼出来的汽油。
化学组组长周明拿着装汽油的瓶子,兴奋地跟林烨说:“之前只知道石油能烧,可烟大味臭,没人愿意用。”
“后来我们试着用蒸馏的法子,把石油分成不同部分,最轻的就是这汽油,烧起来烟小,火还特别亮、特别稳!”
他点燃油灯,淡蓝色的火苗跳起来,没有黑烟,亮度比菜籽油灯高三倍,还没什么怪味。
周围的学者都围过来,有的用温度计测火焰温度,有的记燃烧速度,每个人脸上都亮了 —— 他们知道,这不光是更好的灯油,说不定还能当内燃机的新燃料!
“汽油比煤气好带,能量也更足。” 林烨看着跳动的火苗,眼睛一亮,“要是能让内燃机烧汽油,能用的地方就多了!以后汽车、轮船,都能用汽油驱动,再也不用扛着煤气罐跑了!”
当天下午,林烨就在承天殿开了会,签了手令:成立 “动力司”,归格物院管,专门搞内燃机和石油产业的研发应用。
动力司分两个部门:
内燃机研发部,阿牛兼部长,负责改内燃机,让它变轻巧、能烧汽油;
石油开发部,周明兼部长,负责找石油矿,改进分馏技术,多产汽油、柴油。
“动力司的任务,就是给乾朝装个更强大的‘心脏’。” 林烨在会上说,“内燃机和石油,是以后乾朝发展的关键。铁路、公路、航运,甚至打仗,都离不开它们。”
“咱们要尽快把技术落地,让百姓早点尝到内燃机的方便,让乾朝的科技比别的国家都强!”
动力司一成立,格物院的研发速度立马提上来了。
内燃机研发部的工匠,开始试着把气缸做小,用更轻的铝合金代替铜皮,还设计了新的进气、排气系统,让热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石油开发部的学者,在西域的戈壁滩上找到了好几处石油矿,建了简易的采油井和分馏厂,每天能产几十桶汽油、柴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