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星火燎原,文明之光耀寰宇
乾朝启明三年,秋分。
汴梁城的天空干净得像块洗过的蓝绸子,城南的 “万国博览园” 里,各色旗帜招得满场风响,人声挤得耳朵发烫。
这片千亩大的园子,跟旧朝那些炫奇珍异宝的展会完全不同 —— 一排排展台摆的全是实打实的东西:会转的机器、能长粮的种子、印着字的书,每处都透着 “能用上、能学会” 的实在劲儿。
来的人也杂:西域高昌的使者、波斯的商人、天竺的和尚、甚至老远从拂林来的老外,都挤在展台前,眼睛瞪得溜圆。
格物院展区:机器轰鸣惊众人
格物院的展台前,永远是最挤的。
高压蒸汽机的飞轮转得嗡嗡响,带着旁边的织布机自动跑,棉线穿梭得比手织快十倍,布面平得能照见人影。
内燃机模型旁,工匠特意用了透明缸体 —— 淡蓝色的火苗在里面一跳,活塞 “啪嗒啪嗒” 往回顶,看得波斯商人伸手就想摸,被工匠笑着拦住:“烫,小心烧手!”
电报机展台更热闹。报务员手指飞快按按键,“嘀嗒” 声没停多久,百米外的接收端就吐出纸带,上面印着 “乾朝欢迎你” 五个字。
波斯商人捏着纸带,嘴张得能塞进鸡蛋:“这比飞鸽传书快百倍!我要订十台,给商队用!”
最角落的照相展台,黑布罩着个怪机器。天竺和尚凑过去,刚露个脸,工匠就掀开黑布,递给他一张纸 —— 纸上竟印着他的模样!
和尚吓得双手合十,以为是 “收魂术”,直到学者解释是 “光的影子”,才敢接过来,宝贝似的揣进怀里:“我要学!把寺庙的佛像都印下来!”
农学院的展台,满是烟火气。
高产薯类被切成块,摆在盘子里,旁边木牌写着 “亩产三十石,旱地里也能长”。
来自干旱地区的使者,蹲在展台前,手指戳着薯块,翻来覆去看,还掏出小本子,一笔一划记:“怎么种?要浇多少水?”
杂交稻种装在玻璃瓶里,颗粒比旧稻种大一圈。展板上画着对比图:旧稻穗稀稀拉拉,杂交稻穗密得压弯杆,旁边标着 “旧稻亩产三石,杂交稻六石”。
拂林使臣利奥,让随从用丝绸把稻种包好,小心揣进怀里:“拂林南方有水田,我要带回去试种,让百姓多吃饭!”
新式曲辕犁旁,老农正演示耕地。他单手扶犁,犁铧轻松划破土,比旧犁省一半力气。
高昌使者看得直点头,当场拍板:“百具!我要订百具!把草原的荒地开成田!”
军工区的展台,气氛就严肃些。
“乾武” 系列步枪摆成一排,从最早的 “一式” 到最新的 “二式”,枪身越来越轻,枪管越来越亮。
展板上写得明白:“一式每分钟打两发,二式能打五发;一式打百米,二式能打一百五十米。”
高昌武士拿起 “乾武二式”,掂了掂重量,扣了扣扳机,眼里直冒光:“有这枪,草原的骑兵再也不敢冲过来了!我要订五百支!”
“雷公炮” 只摆了模型,没给看真炮,但展板上画得细:爆破弹能炸十丈远,炮管上有散热孔,打十发也不炸膛。
利奥盯着模型看了半天,拉着军工学者问:“这炮怎么瞄准?能打移动的骑兵吗?”
学者拿根木棍在地上画:“这样算角度,再看风速……” 利奥听得认真,本子记满了半本。
文化展区没机器没粮种,却最热闹。
活字印刷展台前,工匠演示排版 —— 单个字模往板上一拼,一盏茶功夫就排出《格物基础》的一页,刷上墨,铺上纸,一压就是一张。
各国使节围上来抢书:《乾朝临时约法》讲 “当官的和百姓一样守法”;《格物基础》教 “怎么看星星、怎么算面积”;《启蒙算学》里的 “加减乘除”,简单到小孩都能学。
天竺和尚拿着《启蒙算学》,当场就用里面的方法算寺庙的粮食分配,算得又快又准,引得众人拍手。
展区空地上,不时有争论声。
北境学子拿着几何图,跟天竺和尚辩 “勾股定理”,从展台吵到树荫下,最后竟一起画出新的证明方法,两人搂着肩膀笑。
波斯学者围着机械工程师,手里攥着蒸汽机图纸:“锅炉压力多大,动力才够拉商队?” 工程师没藏私,还送了本《蒸汽机原理》手稿:“照着这个修,不容易坏。”
利奥则拉着议事院代表,问得更细:“你们的议员怎么选?农民能当吗?”
代表说:“农、工、军、士、外、民,六个领域都有代表,农民只要有实绩,就能选!”
利奥眼睛一亮:“我们拂林的元老院,全是贵族!我要把这个带回去,让普通人也能说话!”
林烨站在园区中央的观礼台上,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身边只有萧月瑶陪着
他望着下面的人群 —— 不同肤色的人挤在一起,有的问、有的看、有的记,没人摆架子,没人怕生,只想着 “学本事、带回去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