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天工开物,汽车轰鸣惊汴梁
黑水河油田出油的消息,快马传回汴梁格物院。
机械研究所里炸开锅,喊声笑声混一起,比过年还热闹。
工匠们停了手里活,有的拍桌子,有的互相抱,都很兴奋。
“有燃油了!咱们的柴油机终于能用了!” 有人喊哑了嗓子。
工匠们不用催,主动搬铺盖到研究所,晚上不回家。
实验室的灯整夜亮,窗户透橘光,照得院子亮堂堂。
机器切割 “滋滋” 响、打铁 “叮叮” 响,讨论声没停过。
做饭师傅多蒸两锅馒头,知道大家熬夜,怕饿肚子。
阿牛亲自挂帅,铺盖放图纸桌旁,吃睡都在研究所。
他眼里满血丝,下巴冒青茬,却不觉累,精神头足。
手里攥皱巴柴油机图纸,边角磨得起毛,还紧紧抓着。
每天晚上,跟团队围长桌铺图纸,讨论到后半夜。
讨论时不藏着,有想法就说,有问题就提,吵红脸也不恼。
“柴油机转速得调,不然动力不够,拉不动车身。” 王师傅指图纸说。
“传动齿轮得结实,不然跑着断了,就麻烦了。” 小李补充。
阿牛边听边记,本子上画满圈和箭头,全是要改的地方。
核心任务就一个:把改进柴油机,跟传动、转向、底盘整合。
传动系统是关键,得把动力稳传轮子,不能半路 “掉链子”。
转向要灵活,轻转方向盘轮子就拐,不能太沉,开着费劲。
底盘得像 “脊梁骨”,扛得住重量,跑起来不晃不颠。
团队分三组,每组五人各管一块,分工明确,不抢不推。
第一组调柴油机,围着铁疙瘩拆了装,试了几十次。
第二组做传动和转向,零件手工磨,尺寸差一点都不行。
第三组焊底盘,用加厚钢板,几人抬板焊,火花溅满地。
白天趴图纸上画图,铅笔芯断了一根又一根,废纸堆成山。
晚上动手装零件,有的用扳手拧螺丝,有的用锤子敲铆钉。
谁遇难题喊一声,其他组人围过来,一起想办法。
“咱们是一队的,要成一起成,不落下一个人!” 阿牛常说。
传动系统卡壳那次,大家熬了通宵。
齿轮装上去启动就 “咔咔” 响,转不顺还冒火星。
拆下来对图纸看,用卡尺量尺寸,一点一点找问题。
试了十几次,最后发现齿距差半毫米,磨掉点才好。
转向机构一开始太沉,工匠双手转方向盘,脸憋红才转半圈。
大家凑一起讨论,有人说加轴承,有人说改杠杆角度。
改了五次设计,转向轴加两个滚珠轴承,又调杠杆长度。
再试时,工匠一只手就能转方向盘,轻松得很,都笑了。
底盘一开始不稳,推的时候晃得厉害,像要散架。
大家在底盘下加两根横梁,四角焊加固板,用最厚钢板。
焊完推一推,晃了再改,改了再推,直到稳稳当当。
一个月下来,所有人都瘦圈,眼窝深,却没人喊累。
一个月后,汴梁城北皇家试验场,扫得干干净净,草都拔了。
场地四周拉红绳,几个护卫站旁边,不让闲杂人靠近。
场边摆几排木椅,椅上垫棉垫,给林烨和重臣们准备。
太阳暖洋洋照地上,风都变温柔,像知道今天有大事。
林烨穿青色常服,没穿龙袍,显得随和,身后跟几个侍卫。
萧月瑶穿淡粉衣裙,头发插玉簪,站林烨旁,眼里满好奇。
后面跟一群核心重臣,赵铁柱穿铠甲,郑沧澜穿官服。
大家走得慢,时不时看场地中央,脚步带期待。
赵铁柱碰郑沧澜胳膊,小声说:“阿牛搞一个月,不知弄出啥。”
郑沧澜笑了笑,压低声音回:“阿牛靠谱,之前没让人失望。”
工务司主事掏小本子,翻开空白页,攥着笔随时记。
林烨没说话,嘴角带淡笑,目光落场地中央,等看惊喜。
大家目光都盯场地中央 —— 黑布盖着个庞然大物。
黑布是厚麻布,盖得严实,没一点缝,看不出里面样。
只能隐约见形状:像长方盒子,下面四个圆的,该是轮子。
“这东西看着不轻,得有几千斤吧?” 有人小声嘀咕,满是疑惑。
“这就是阿牛说的新玩意儿?看着怪,能有用吗?” 赵铁柱又问。
郑沧澜摇头,眼没离黑布:“别急,等阿牛掀布就知道。”
萧月瑶拉林烨袖子,小声说:“陛下,您知道这是啥吗?好神秘。”
林烨笑摇头:“我也不知道,阿牛只说有好东西,等着吧。”
阿牛从工棚跑出来,跑得太快差点摔,赶紧扶旁边柱子。
他穿沾满油污工装,衣服破两个洞,露里面粗布衣。
头发乱得像鸡窝,沾几根铁屑,额头全是汗往下流。
手里拿块脏布擦汗,跑到林烨面前,弯腰喘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