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拉如同一座沉默的黑色山峦,镇守在“源点之间”的光罩之外。它的“忠诚”此刻化作了无形的压力,比之前的监视更令人窒息。陈珩知道,他必须尽快拿出一点“成果”,才能维系这脆弱的平衡,并将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规则武器”……这并非完全是谎言。在解析了韩峥传来的海量信息,并结合自身对规则结构的理解后,一个模糊的构想正在他脑中成型。他要编织的,不是直接攻击性的武器,而是一种更巧妙的东西——规则层面的‘诱导式防火墙’ 或者说 ‘认知迷彩’。
灵感来源于地球上的网络攻防。他要利用那些陈旧、存在“漏洞”的规则碎片,在特定区域编织一张无形的“网”。这张网本身不具备强大攻击力,但它能对特定类型的“扫描”或“探测”(比如“净化派”的秩序力场,乃至未来可能面对的“观测者”校验)产生误导性响应,使其误判区域内的真实情况,或者将探测能量引导至无害的规则冲突中消耗掉。
这比直接制造一个完美的“镜像沙盒”要简单得多,也更符合他目前的能力。就像在系统中设置一个复杂的、会不断抛出错误数据和重定向请求的蜜罐系统。
他再次将意识沉入规则的海洋。但这一次,他的目标明确,手法也更加精准和老练。
他不再需要完全依赖那个危险的“观测者接口”。通过之前的“定向查询”和“规则蠕虫”测试,他对王庭内规则流动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淡金色的星屑在他眼中流转,辅助他快速定位那些结构陈旧、与其他规则连接脆弱的“优质漏洞资源”。
他选中了几条代表不同陈旧概念的规则丝线:一条是关于“单向能量传递”(早已被更高效的双向模式替代),一条是关于“绝对空间坐标”(已被相对坐标和折叠空间理论覆盖),还有几条是关于某些早已被证伪的物理常数假设。
然后,他开始了精密的“编织”。
他的精神力如同最灵巧的织针,在这些陈旧的规则丝线间穿梭。他不是强行改变它们,而是在它们的“漏洞”处,巧妙地打上“补丁”——这些“补丁”并非修复漏洞,而是基于“粘合代码”的逻辑,将这些漏洞串联、放大,并赋予其特定的触发条件和反馈机制。
例如,他在那条“单向能量传递”规则的漏洞处,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反射镜”。当带有“秩序净化”特征的探测性能量试图通过这条规则时,这个“反射镜”会被触发,将一部分能量原路反弹回去,虽然微弱,却足以干扰探测的准确性。
他又在“绝对空间坐标”的规则上,链接了一个从“混乱”规则中捕获的、能产生轻微空间扰动的结构。当特定的扫描波抵达时,这个结构会激活,让扫描者得到的空间坐标数据出现细微的、随机的漂移。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是对精神力微操的极致考验。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编织点”都精准无误,确保这些被改造的陈旧规则不会因为结构冲突而提前崩溃,还要确保它们构成的整体网络能够稳定运行,并且其触发机制足够“智能”,只对特定目标起效。
时间在无声的编织中流逝。陈珩的额头再次布满细密的汗珠,但他眼神专注,仿佛回到了曾经攻克某个棘手技术难题的深夜。一种奇异的兴奋感支撑着他,这是创造者的兴奋,是代码成功运行时的成就感,尽管他编织的是宇宙的规则。
渐渐地,一个以“源点之间”为原点,向外辐射出一个小型扇区的、无形的、由众多被“魔改”的陈旧规则构成的初级规则迷网,悄然成型。
是时候进行测试了。
他需要一个测试目标。不能是韩峥,风险太大。他的目光投向了“数据视野”中,在王庭外围游弋的几个代表低阶诡异仆从的微弱光点。这些仆从的力量也带有一定的秩序属性,可以用来模拟“净化派”的探测。
他选中了一个落单的、能量反应最弱的光点。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刚刚编织完成的“规则迷网”的“感应区”,延伸覆盖到了那个仆从的巡逻路径上。
他屏息凝神,静静等待。
几分钟后,那个微弱的光点进入了“感应区”。
刹那间,陈珩通过“数据视野”清晰地“看”到,代表那个仆从的能量波动,出现了极其短暂的紊乱!其运动轨迹也发生了微不足道的偏折,仿佛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软绵绵的墙,然后又茫然地调整了方向,继续巡逻,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
而在陈珩的感知中,他编织的“规则迷网”轻微地震荡了一下,触发了几个预设的“反射”和“扰动”节点,成功地将仆从自身散发出的、那微弱的秩序探测波动扭曲、偏转,并引导至网络内预设的、无害的规则冲突点消耗掉了。
整个过程中,“迷网”本身消耗的能量微乎其微,主要是利用了规则结构本身的特点和触发机制,完美地实现了“低功耗、高效率”的干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