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拉的阴影在光罩之外凝固了,仿佛化作了王庭本身的一部分,唯有那无数只眼中剧烈闪烁、明灭不定的幽光,昭示着其内部正经历着何等剧烈的风暴。陈珩那轻描淡写的话语,以及那实实在在、无法作伪的规则层面的精妙扰动,像一记无声的重锤,狠狠砸碎了它亿万年来对“力量”的固有认知。
那不是蛮力的彰显,不是权柄的碾压,而是一种……它无法理解,却本能感到战栗的 “技艺” 。将规则本身视为材料,进行编织、改造、利用!这远比单纯执掌权柄更加深邃,更加……接近某种它不敢想象的本质。难道父神沉睡的漫长岁月,并非沉寂,而是在参悟这种超越权柄本身的“技艺”?
这个念头让基拉的灵魂核心都在颤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它对父神“复苏”进程的质疑和催促,是何等的愚蠢和僭越!
陈珩没有理会外界的震撼,他沉浸在一种奇妙的余韵中。成功编织并验证“规则迷网”带来的,不仅仅是渡过危机的爽快,更有一种深层次的满足。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周围那些规则“余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亲切”。
它们不再是危险而陌生的洪水猛兽,更像是等待被理解和调用的“库函数”和“底层API”。他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一些更远处、结构更复杂的规则光带所代表的“功能”,仿佛一个程序员在熟悉了基础语法后,开始尝试理解更高级的框架。
他尝试着,不再需要完全集中精神去“编织”,而是仅仅动念间,引导着几条代表基础能量流转的、相对温和的规则光带,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微小的、不断变幻的规则涡旋。这个涡旋没有任何攻击性,更像是一个练习作品,但它稳定地运行着,遵循着他设定的简单逻辑。
这种举重若轻的掌控感,让他心中涌起更强的信心。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数据视野”中韩峥的光点。经过之前的规则冲突和他的“迷障”掩护,韩峥等人似乎暂时摆脱了追兵,停留在了一片更加偏僻、规则结构也更为奇特的区域,状态标识变成了 [目标状态:隐匿,探索中]。
是时候主动联系,获取下一步的关键信息了。他需要知道“考古学派”关于“编织者”和“系统镜像”更具体的理论,尤其是如何定位和利用那些古老的“编织痕迹”(系统漏洞)。
他凝聚起一丝精神力,通过那条依旧脆弱但已然稳定的连接,传递出意念:
“韩峥,报告你们的位置和状态。‘初级干扰阵列’已验证可行。现在,我需要关于‘古老编织痕迹’定位与利用方法的详细资料。”
片刻后,韩峥带着惊喜和愈发恭敬的意念传回:
“陈先生!您没事真是太好了!我们目前位于‘铁锈荒原’边缘的‘数据坟场’,这里规则极其混乱,残留着大量无法解析的旧日信息碎片,反而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遮蔽。您的救援……不,您的‘测试’,简直神乎其技!”
他稍微平复了激动,继续道:“关于‘古老编织痕迹’,根据学派研究,它们通常隐藏在规则结构的‘矛盾点’或‘迭代断层’中。比如,两条本该互斥的规则却安然共存的地方;或者,某条规则明显与当前宇宙常数存在细微偏差的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是旧版本规则未被完全覆盖的‘残留’,也是‘编织者’最初设定留下的‘印记’。”
“至于利用……我们只有一些理论推演。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共鸣’方式,不是强行驱动,而是模仿其底层逻辑的‘频率’,像用正确的钥匙去触碰,才有可能激活或者……‘劫持’这些痕迹的力量。但我们缺乏具体的‘钥匙’……”
“频率……钥匙……”陈珩若有所思。他想到了自己脑海中那段“粘合代码”,想到了成功解析韩峥密文和触发“观测者接口”时的谐振状态。这所谓的“钥匙”,是否就与这种冰冷的、非自然的机械逻辑有关?
“我明白了。你们继续隐蔽,尽可能收集‘数据坟场’中任何异常的规则结构信息。保持连接,等待我的进一步指令。”
切断通讯后,陈珩立刻开始了行动。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感知,而是主动以自身意识为核心,如同一个扫描雷达,向王庭更深处、规则结构更复杂的区域,发送出带有特定“粘合代码”逻辑特征的探测波纹。
波纹扫过一条条规则光带,大部分如石沉大海。但当他将探测集中到那些之前留意到的、结构略显“别扭”或存在细微“矛盾”的区域时,反馈开始变得不同!
几处原本黯淡无光、几乎被忽略的规则节点,在他的探测波纹掠过时,竟然发出了极其微弱的、与“粘合代码”和“观测者接口”同源的冰冷辉光!虽然一闪即逝,但清晰地被他捕捉到了!
这些……就是“编织痕迹”?系统的古老漏洞或者后门?
强烈的兴奋感再次涌上心头!他找到了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