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后的山阴城,青石板路湿漉漉地反射着天光,河道纵横,舟楫往来,两岸店铺林立,人声鼎沸,虽不及建康恢弘,却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繁华与灵动。
王悦之、朱百年、褚锋三人押着那昏迷的刺客,混在入城的人流中。褚锋不知从哪弄来一顶宽檐斗笠扣在那刺客头上,又用破麻绳似捆柴禾般将其捆得结实实实扛在肩上,大摇大摆,反倒无人注意。朱百年换了一身半旧的道袍,捻着几根假胡须,扮作游方郎中。王悦之则依旧是那副落魄书生模样,低眉顺眼。
根据朱百年的指引,他们穿街过巷,避开热闹的主街,专走那些仅容一人通过的水巷窄弄。最终来到城西一处极为僻静的巷弄深处,停在一扇毫不起眼的黑漆木门前。
门楣上无匾无牌,唯有一角刻着一个极浅的、仿佛天然木纹形成的葫芦图案。
朱百年上前,并未叩门,而是以特定节奏,用手指轻叩门框三下,停顿,又两下,再一下。
片刻后,门内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朱百年低声说了句什么,那双眼睛打量了一下门外几人,尤其是褚锋肩上那个“大件行李”,迟疑片刻,还是缓缓打开了门。
开门的是个哑巴老仆,神情木讷,引着几人穿过一个堆满杂物的天井,进入一间狭小却干净的厢房,便躬身退下,自去守门。
“此地主人乃老夫故交,精通医术,尤擅解毒,且绝对可靠。”朱百年对王悦之道,“此人先安置于此,或能设法化解其体内隐毒,亦是一着暗棋。”
褚锋将刺客扔在角落草席上,活动了一下筋骨:“总算能歇口气了!这鬼地方弯弯绕绕,憋死老子了!”
王悦之却微微蹙眉:“先生,我等在此,是否会连累此间主人?”
朱百年摆摆手:“无妨。此间主人亦非寻常人物,自有保全之道。况且,最危险的地方,有时反倒最安全。吴泰的人,未必能想到你敢藏在他眼皮底下。”
安置妥当,朱百年写了个方子,让那哑仆去抓药,试图先稳住刺客体内的毒性。
褚锋闲不住,嚷着要出去打探消息,顺便买酒。谢灵云知他性子,叮嘱他切勿惹事,褚锋满口答应,抓起酒葫芦便兴冲冲地出去了。
屋内只剩下王悦之与朱百年。
王悦之取出怀中《黄庭经》真迹与摹本,恭敬道:“先生,昨日得您指点,又以褚大侠刀意相激,晚生似有所悟,却仍觉隔了一层,难以真正捕捉那‘内景’之神韵。不知下一步,该如何修行?”
朱百年看了看窗外天色,雨已渐停。
“纸上得来终觉浅。”朱百年道,“羲之公当年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感怀天地,方有那传世之作。其书法之神韵,非闭门造车可得,乃源于山水,源于生活,源于对万物生灵的感悟。”
他站起身:“走,随老夫出去走走。带你看看这山阴城‘活’的《黄庭经》。”
王悦之精神一振,忙跟了上去。
二人出了小巷,融入熙攘人流。朱百年似乎对山阴极为熟悉,穿街走巷,如数家珍。
他并不直接去往名胜古迹,反而带着王悦之流连于市井之间:看那河边浣衣女奋力挥槌,水花四溅,姿态却蕴含着一种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节奏之美;看那铁匠铺中壮汉赤膊抡锤,火星乱舞,每一击都凝聚着爆发性的力量与精准的控制;看那茶肆中老叟悠然品茗,神态安详,仿佛与周遭喧嚣隔绝,自成一派宁静天地…
朱百年不时低声点拨:“看那浣女挥槌,起落之间,是否暗合呼吸吐纳之节?观那铁匠运锤,发力收放,是否蕴含劲力收发之妙?瞧那老叟品茗,神意内守,是否契合抱元守一之境?”
“世间万物,动静之间,皆有其‘理’,皆有其‘气’,皆有其‘神’!《黄庭》所言五脏六腑、八景二十四神,并非虚无缥缈,实则对应人身小宇宙之诸般妙用。而这外界大天地,亦是同理!书法之道,便是要捕捉这天地万物、人事情感中的‘神’与‘气’,凝于笔端!”
王悦之听得心旌摇动,往日只知埋首临帖,何曾想过艺术与生活、与万物竟有如此深刻的联系?他依言望去,果然觉得眼前寻常景象,忽然都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每一幕都是一幅活的字画,蕴含着无尽的道理。
不知不觉间,他胸中那股滞郁之气似乎松动了几分,对《黄庭经》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行至一座石桥旁,见一老翁正以巨笔蘸水,在桥面青石上奋笔疾书,字体狂放不羁,水迹淋漓,虽转眼即干,但其纵横开阖的气魄却撼人心神。周围围了不少人叫好。
“此乃‘书狂’张叟,每日必来此以水为墨,抒写胸中块垒。”朱百年微笑道,“其字虽无法留存,然书写那一刻的神与意,却已与这天地交融。此乃‘书道’另一重境界。”
王悦之驻足观看,只觉那老翁运笔如飞,毫无挂碍,心念与笔意完美合一,竟与他感悟褚锋刀意时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