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孙应元打断他,猛地用马鞭指向北方,“等建奴的铁蹄踏平这里,你们连埋骨故土的机会都没有!本将没时间跟你们磨嘴皮子!军情如火,我只问最后一遍,走,还是不走?”
另一个年纪较大的乡绅颤巍巍道:“孙将军,可否宽限几日?待我们收拾细软……”
“一天都没有!”孙应元斩钉截铁,“建奴游骑已出现在三十里外,主力转瞬即至!本将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一,立刻组织村民,携带能带的粮食细软,随我军护送队伍前往蓟州!二,”他顿了顿,语气森然,“若执意不走,视为有意资敌,按通敌论处!本将授权,可就地格杀,焚村示警!”
“通敌”二字和“就地格杀”的威胁,如同重锤,狠狠砸在那些乡绅和村民心头。他们看着孙应元那毫无表情的脸和身后那些杀气腾腾的亲卫,终于意识到,这位将军不是在开玩笑,他是真的会杀人!
现场一片死寂。终于,在死亡的威胁和最后一丝理智的作用下,那几个乡绅瘫软下来,哭丧着脸开始组织村民撤离。村民们虽然不情愿,满心惶恐,但在军队的强制和乡绅的转变下,也只能哭哭啼啼地回去收拾那点可怜的家当。
类似的情景,在多个村庄上演。新军士兵们一方面要强硬地执行命令,驱赶、督促,甚至不得不动用武力威慑;另一方面,也要尽力维持秩序,帮助老弱妇孺,将携带的少量干粮分给实在饥饿的孩童。这种矛盾的角色,让许多士兵内心备受煎熬,但他们明白,这是无奈之下,唯一能减少更大伤亡的办法。
与此同时,新军派出的多支小分队,开始有组织地焚烧那些实在无法运走、又可能资敌的粮草堆垛,填埋孤立村落的水井。滚滚浓烟在蓟镇北部的天空上升起,如同悲壮的烽火。
消息传到皇太极耳中,他先是愕然,随即脸色变得阴沉。他原本计划快速穿插,依靠劫掠补充军需,并以此动摇明军士气。如今明军竟主动焚毁粮草,迁移百姓,这完全打乱了他的节奏。
“好一个坚壁清野……好一个孙应元!”皇太极眯起眼睛,心中对那支“火器犀利”的新军和它的指挥官,提起了十二分的警惕。“传令下去,前锋加快速度!我倒要看看,他们把人都缩进城里,能守到几时!”
坚壁清野,这把双刃剑,在带给后金军麻烦的同时,也给新军和蓟镇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混乱。但孙应元别无选择,这是他作为军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必须做出的最冷酷,也最无奈的抉择。所有的骂名与牺牲,只为了一个目标——将皇太极的主力,牢牢拖在蓟州城下,为后方争取时间,为大明保住这北疆的屏障。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8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