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平台,这座用无数战士鲜血浇筑的钢铁长城,在经历了漫长防御战的洗礼后,此刻将迎来其使命中最危险的转折——它不再仅仅是盾牌,而要化身为一枚精心雕琢的死亡诱饵。
当王启明的指令通过加密频道传遍全舰,整座平台立即进入了一场堪称艺术品的战术欺诈状态:
反应堆输出功率被精确调控在临界值波动,护盾发生器模拟出如同心力衰竭般的断续闪烁。原本覆盖平台的能量屏障,此刻如同破碎的琉璃般明灭不定,故意暴露出装甲接缝处的“脆弱点”。
近防炮塔的射击频率被刻意降低,导弹发射井的开启间隔变得不规则。当敌军侦察艇抵近时,故意让两门磁轨炮因“冷却系统故障”而过热停机,浓密的冷却剂蒸汽从炮座喷涌而出,在太空中形成绝望的烟柱。
通讯部门释放出精心编制的信号迷雾:夹杂着电流杂音的求救信号、模拟内部冲突的加密通讯碎片、甚至播放出模拟舱室失压的警报音频。这些电子幽灵在战场上交织成一首逼真的末日交响曲。
外围警戒哨所的巡逻艇编队开始执行“溃散”机动,看似慌不择路地放弃战略要冲,却在撤退航线上秘密布下侦测信标。一艘驱逐舰甚至故意模拟引擎舱爆炸,拖着模拟浓烟向核心区“败退”。
这场规模宏大的战术演出持续了整整六小时,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密计算。当敌军先头部队的侦察报告传回其指挥部时,指挥官们终于确信——这颗顽固的钉子,终于松动了。
而此刻,在“铁砧”最深层的指挥中心里,王启明正看着传感器上如飞蛾般扑来的敌舰群,轻声对作战参谋说:“让客人再靠近些,等主力进入死亡天幕,我们再关门。”
在“铁砧”平台内部,一场无声的表演正在能源控制中心的精密操控下悄然进行。这并非真正的故障,而是一场旨在欺骗敌军传感器和情报分析的、高度逼真的战术欺诈。
平台强大的主反应堆和辅助能源阵列,并未真正降低输出,而是在工程师的精确控制下,将其产生的能量流进行复杂的、看似不稳定的调制。输送到外部护盾发生器的能量,不再是平稳的直流,而是被刻意加入了模拟故障的波动和间歇性脉冲。
这种经过调制的能量被送入护盾发生器后,其产生的护盾能量场的视觉效果和能量读数,立刻发生了剧变:原本均匀、稳定、散发着柔和辉光的蛋壳形护盾,开始剧烈地、不规则地闪烁、明灭,亮度时高时低,如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那急促而不规律的心跳图谱,充满了衰竭的迹象,更逼真的是,在护盾的某些特定扇形区域,护盾发生器会按照预设程序,模拟“过载烧毁”或“能量供应中断”。这些区域的护盾会先剧烈闪烁几次,发出不稳定的电弧,随后光芒迅速暗淡,并最终彻底熄灭、消失,“暴露出”其下那看似毫无防备、布满战斗伤痕的厚重装甲。
与此同时,平台外部散热系统也配合这一表演,在护盾“衰竭”的区域,刻意加大热量排放,模拟出因护盾失效、舰体直接暴露于恒星辐射或敌方残余火力下而产生的异常热信号。
这一切的精心编排,在远距离的敌军传感器和侦察单位看来,就是“铁砧”平台能源核心即将崩溃、整体防御体系正在土崩瓦解的确凿证据。
在能源系统上演“衰竭”大戏的同时,“铁砧”平台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防空火力网,也同步开启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其目的,是让敌人确信,平台的攻击能力也已濒临枯竭。
平台指挥中心像指挥交响乐一般,精确控制着每一个炮塔和导弹阵列的射击节奏。原本密不透风的火力网,被刻意调整为断断续续的模式。某些防区的火力会突然停息几分钟,营造出弹药补给不及或武器卡壳的假象。
原本应该协同作战、互为补充的邻近炮塔,被故意设置为“各自为战”。当一侧炮塔猛烈开火时,另一侧却保持沉默,模拟出局部指挥系统失灵的状态。
炮手们故意将弹道打偏,让密集的弹幕落在敌军舰船周围的安全空域,爆炸的火光虽仍耀眼,却鲜有真正命中。这仿佛是疲惫不堪或训练不足的炮手在盲目射击。
对于少数袭来的敌军导弹或战机,近防系统会“恰好”慢半拍启动,或拦截弹道“恰好”出现微小偏差,让一些本可轻松击落的目标“侥幸”突防,在平台装甲上制造一些无关紧要的爆炸,进一步加深敌人的误判。
在最关键的阶段,平台会选择一两个重要的火力扇区,让其陷入长时间的、不自然的“静默”。这种沉默远比稀疏的火力更令人不安,强烈暗示着该区域的防御已彻底崩溃,或者守军士气已然瓦解。
这一切的表演,共同编织出一幅防线火力正在崩溃、抵抗意志正在消亡的绝望图景。
在能源与火力系统配合演出的同时,一场无形的电子战大戏也在通讯频道中悄然上演。这并非真正的失控,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电子舞台剧”,旨在让敌人的情报分析员“听”到他们想听到的崩溃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