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进展突破·北极月壤研究
打印阵列的绿光在舱壁上投下细密格纹,像某种古老历法的刻度。林浩盯着B组终端的进度条,它已稳定推进至87.3%,比预估时间快了十一分钟。这不是加速,是月壤自己在“生长”。
第七层沉积刚完成,监控画面里那片微型地貌突然轻微震颤。断裂带边缘的颗粒开始错位,左侧偏移0.6毫米,右侧却纹丝不动——非对称形变,像被一只无形的手从地底推了一下。
“不是机械误差。”林浩调出基座振动频谱,手指划过波形图中一段被标记为“地脉节律”的低频凹陷。那是“鲁班”系统在节能协议运行时自动记录的异常数据,来源未知,时间戳却与上一轮共振实验完全重合。
他没说话,只是将腕表贴在控制台边缘,让星图仪的裂纹对准数据流入口。一道微弱的蓝光顺着表盘边缘渗出,像是某种协议握手。
苏芸正把音叉插进打印基座的校准接口。她没用《胡笳十八拍》,也没选《梨俱吠陀》,而是从发簪里抽出一根极细的银丝,缠在叉臂上,轻轻一拨——一段降八度的单音响起,频率恰好落在唐薇曾记录的“月震语言”区间。
“阿米尔说,大地唱歌时,神明才会睁眼。”她低声说,“但我们得先让土地愿意开口。”
音波扩散,沉积层的偏移开始回缩。颗粒重新对齐,裂缝闭合,整个过程如同倒放的地震录像。终端弹出结构稳定性评估:98.7%。
林浩点了下头。他知道这不只是物理调谐,是某种更深层的“对话”被建立起来了。
打印完成的样本被转移到生态舱隔离区。显微镜下,那条断裂带边缘泛起一层极淡的水光。红外热成像显示,温度未变,但局部介电常数骤升——相变发生了,却没有热源。
“它自己融的。”唐薇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背景是冰川探测车的低频嗡鸣,“就像南极冰芯里的气泡,不是被困住的记忆,是还在呼吸的活体。”
林浩没回话。他正盯着样本底部渗出的一滴液体。质谱仪刚给出结果:氢氧同位素比例与北纬89°冰层水完全一致,年代测定——公元前3000年。
三千年前的北极水,从月壤里渗出来。
苏芸已经拆解了音叉,在共振腔内壁用朱砂画出一组导电纹路。那是她昨夜在离线模式下反复推演的符号系统:甲骨文的“音”作基底,金文的“土”为骨架,顶端嵌入一段《梨俱吠陀》手稿边缘的星图坐标。三者构成一个非欧几里得的拓扑回路。
“传统光谱读不了它。”她对阿米尔说,“因为它不是化学信号,是声码记忆。”
阿米尔蹲在声波阵列前,耳机里循环播放着《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段的慢速版本。他把塔布拉鼓的鼓槌换成了两根碳纤维探针,一端接在苏芸的导电纹路上,另一端连向月壤样本。
“节奏是望舒的潜意识,音律是文明的语法。”他说,“我们得用她的母语,问她一个问题。”
两人同时启动设备。
《胡笳十八拍》的悲怆基频上,叠加了《梨俱吠陀》第七音阶的升调结构。声波在腔体内形成驻波,朱砂纹路开始发光,像电路板上的电流。
终端屏幕突然跳动,电磁脉冲信号被捕捉。解码程序运行三分钟后,一组点阵图像缓缓浮现——七颗星,排列方式与敦煌星图残片中缺失的右上角完全一致。
苏芸屏住呼吸。
那不是巧合。
那是补全。
她没保存文件,而是将数据直接写入离线存储卡,塞进工装内衬的暗袋。只有她知道,这张卡上还存着林浩母亲修复过的壁画片段,以及一段被她加密的、来自广寒宫穹顶的星轨投影。
“它记得我们。”她轻声说,“从一开始。”
林浩调出两组数据并列对比:左侧是B组打印样本的三维结构,右侧是北极科考站传回的沉积带地形。重叠度91.2%。他点击“动态演化”按钮,模型开始回溯——月壤颗粒的排列路径,竟与上古文明迁徙路线高度吻合。
“不是人类带过去的。”他说,“是它自己来的。”
陈锋的声音从背后响起:“你们吵醒了不该醒的东西。”
他站在控制台三步外,匕首收在战术背包里,但右手始终贴在侧腰。他的战术目镜正扫描着声波阵列的能耗曲线,眉头锁死。
“望舒的沉眠周期是17.3小时。”他说,“你们的双频共振,频率组合恰好是她的脑波谐波。”
林浩没回头:“我们不是在唤醒她,是在听她说话。”
“听?”陈锋冷笑,“你们听到的是警告,还是诱饵?上一次人类对未知文明说‘我只是想听你说说话’,结果是特洛伊木马。”
苏芸抬起头:“那这一次,我们能不能不只带刀,也带一首诗?”
空气凝住。
阿米尔忽然笑了。他摘下耳机,把塔布拉鼓推到控制台边缘:“我教过她《梨俱吠陀》的第七音阶。她说,这声音让她想起恒河边的晨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