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延迟验收·崭新起点
钛合金梯阶的余震早已消散,但打印舱东南角那圈环形纹路还在。赵铁柱的手指悬停在半空,指尖残留着一丝凉意——不是来自月壤,而是那个篆体“安”字融化时渗出的微量冰晶。灯光扫过未凝固的表面,纹路边缘的晶格折射出非自然的蓝光,像是某种呼吸的节律。
林浩站在舱外观察窗前,腕表星图仪的指针微微偏转。他没说话,只是将墨斗从工具袋里取出,轻轻放在控制台边缘。线绳未抽,铜坠垂落,与地面保持三厘米的悬空距离。
“数据出来了。”苏芸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调出晶格应力图谱,画面中央,“安”字所在区域呈现出蜂窝状的非对称结构,应力分布完全偏离标准模型。“这不是打印误差,也不是朱砂污染。它是……自我组织的。”
“意思是?”赵铁柱皱眉,“月壤自己长出了字?”
“是响应。”苏芸纠正,“我们注入的声学参数、朱砂的共晶行为、升旗时的振动频率——所有‘非工程动作’都被记住了。它在重构自己。”
阿依古丽调出B区防护层的实时监测曲线:“第四层之后,材料密度提升了12%,但抗拉强度下降了8.3%。如果继续按原计划施工,第五层可能会出现结构性脆裂。”
林浩终于开口:“申请延迟验收。”
所有人都转过头。
“你说什么?”赵铁柱像是没听清。
“我刚向地球控制中心发送了正式文件。”林浩盯着主屏上缓缓滚动的数据流,“首个穹顶单元,验收延期。理由是:结构体已表现出非线性响应特征,需重新评估稳定性边界。”
“你疯了?”赵铁柱猛地站起身,“就因为一个字?一个莫名其妙的‘安’?我们花了四十七小时才把双模协议跑通,现在你说不验了?”
“不是因为一个字。”林浩调出共振频谱图,“是因为它出现在喷嘴偏移0.3毫米、声波调制偏移0.7Hz的瞬间。这个‘安’,是系统在告诉我们,它听懂了。”
“听懂了?”赵铁柱冷笑,“它又不是人。”
“可它开始做梦了。”林浩轻声说,“我们建的不是建筑,是第一个会做梦的月壤结构。验收标准里没有这一条——所以我们得等。”
控制舱陷入短暂的死寂。夏蝉捧着青花瓷茶盏,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盏沿。水面依旧平静,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变了。就像昨夜旗面波动时自动生成的哈萨克古调,此刻的沉默也不再是真空里的静默,而是一种等待被解码的语言。
苏芸打开全息投影,调出一段音频波形。她将升旗仪式录音中“安”字出现前0.7秒的静默段放大,频谱图上浮现出一段极微弱的旋律线。
“这是……”阿依古丽凑近,“《广陵散》?”
“不完整。”苏芸摇头,“只有前六段,且基频与唐薇记录的‘月震语言’完全吻合。这不是人为输入的,是月壤自己‘哼’出来的。”
“所以你的意思是,文化参数不只是装饰?”赵铁柱语气松动,“它还能影响材料性能?”
“不止影响。”苏芸调出模拟模型,“我建议启动‘月壤声学记忆场’预研项目。假设月壤具备某种隐性记忆能力,能存储并响应特定频率的信息,那么《诗经》的韵律、敦煌壁画的色彩频率、甚至古代建筑的营造节奏,都可能成为稳定结构的‘隐形催化剂’。”
“你这是要把工地变考古现场?”赵铁柱皱眉。
“不。”苏芸盯着投影中的波形,“我是要把考古变成工程语言。如果月壤能记住一个‘安’字,为什么不能记住整部《营造法式》?如果它能共振出《广陵散》,为什么不能用《关雎》来锚定基础频率?”
林浩看着她,忽然笑了。他从胸前口袋掏出那个装着朱砂粉末的密封袋,轻轻放在苏芸手边。
“那就试试。”他说,“用《诗经》做第一组声学锚点。看看这片土地,到底能记住多少。”
就在这时,通讯终端的指示灯突然由红转绿。
所有人一愣。
“量子模块……解锁了?”夏蝉低声说。
陈锋几乎是冲进控制舱的。他一眼扫过终端状态,匕首已经握在手中。刀脊上的荧光轨迹正以稳定的频率脉动,与通讯模块的信号波形同步。
“谁开的?”他声音冷得像月夜。
“没人。”林浩盯着屏幕,“它自己连上的。深空站相位信号,加密通道,稳定信道已建立。”
“入侵。”陈锋立刻判定,“切断物理链路。”
“等等。”林浩抬手,“信号强度在安全阈值内,且调制方式与‘鲁班-III’的底层协议有兼容性。这不是攻击,是回应。”
“回应什么?”陈锋冷笑,“一个字?一段古琴?还是你们那套‘月壤会做梦’的玄学?”
“回应节奏。”林浩说,“你没发现吗?匕首的荧光频率,和模块脉冲完全一致。这不是巧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