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设计图纸在李云的双屏显示器上已经挂了整整八小时,那些交错的红绿线路像一张巨大的蛛网,把他牢牢钉在工位上。下午五点,办公室逐渐骚动起来,同事们开始收拾东西,键盘敲击声被拉链声、谈笑声取代。
“李云,还不走?”隔壁工位的王工拎着公文包探过头。
“马上,这点计算做完就走。”李云指了指屏幕,嘴角勉强上扬。实际上他早已完成当天的工作,只是在等一个无人的时刻。
王工凑近瞥了眼屏幕,复杂的电路图让他立刻缩回头,“你们年轻人就是拼,我先撤了,明天见。”
“明天见。”
李云注视着王工离开的背影,听着办公室里的喧嚣逐渐远去。当最后一声关门响起,整片办公区陷入沉寂,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他轻轻吐出一口气,从抽屉深处掏出一个黑色封面的笔记本,翻开,密密麻麻的字迹间夹杂着几幅精致的小插图。
这是他秘密世界的入口。
——
六点二十分,李云推开家门,把印有“XX电力设计院”logo的背包扔在玄关处的椅子上。租来的单身公寓不大,但朝南的窗户让夕阳能够肆意铺满整个书桌。他换了身舒适的家居服,煮了碗面条,然后在那张堆着几摞书的书桌前坐下。
打开笔记本电脑,一个与工作截然不同的文档正在运行——《星途漫游》。
这是他断断续续写了三年的科幻小说,讲述一位宇宙信号员在孤独的深空监听站偶然接收到来自未知文明的讯息,并由此展开的冒险故事。今晚要写的章节,主角林远正要解开信号中的第一个密码。
“林远的手指在控制板上轻轻滑动,那些闪烁的光点像是夜空中被唤醒的萤火虫。在他长达三年的值守中,这是第一次,宇宙主动向他开口说话...”
键盘声清脆而有节奏,与白天办公室里那种沉闷的敲击截然不同。李云的背微微挺直,眼睛里闪烁着屏幕反射的光,像是真正的星辰。
写到林远破解密码的关键段落时,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张主任”三个字。
“李云啊,睡了吗?”电话那头是部门主任张明的声音,背景音里有酒杯碰撞的嘈杂。
“还没,张主任有什么事吗?”
“急事!省里那个特高压项目评审提前了,甲方明天就要看修改后的方案,你今晚加个班,把绝缘配合那部分重新算一遍,数据发我邮箱。”张明的语气里没有商量的余地。
李云瞥了一眼刚写到一半的场景,主角林远正站在破解宇宙密码的边缘。“主任,那部分计算涉及好几个变量,全部重算可能需要...”
“工作需要嘛,年轻人多担当点。就这样,我还在陪客户,你先弄,明早我要看到邮件。”电话挂断了。
李云放下手机,默默打开工作背包,取出厚厚的项目资料。屏幕上,林远和他的宇宙信号被最小化到任务栏一角,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电气参数和计算公式。
那一晚,他直到凌晨两点才完成所有的计算。发送邮件时,他发现窗外的城市已经陷入沉睡,只有零星几盏灯火还在黑暗中坚持。
合上电脑前,他点开了《星途漫游》的文档,给那一章最后加了一句话:
“在林远的认知里,宇宙从未如此寂静,又从未如此喧嚣。那些信号在虚空中等待了百万年,只为在这一刻被理解——而理解,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
第二天清晨,李云顶着黑眼圈走进办公室时,张明正端着茶杯在饮水机前与人谈笑风生。
“小李,邮件收到了,效率不错。”张明拍拍他的肩膀,“年轻人就是要有这股拼劲。对了,城西那个5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你也跟一下,今天下午跟甲方开会,你来做主要汇报。”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准备,一个重要的汇报任务就这样压了下来。李云张了张嘴,想说自己对那个项目并不熟悉,但看着张明不容置疑的表情,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整个上午,他像陀螺一样旋转在各种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和计算书中,连喝水的时间都显得奢侈。午休时,同事们陆续去食堂吃饭,他却把自己锁在会议室里,一遍遍演练汇报内容。
下午两点,会议室坐满了人。李云站在投影屏前,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解设计方案。起初一切顺利,他对答如流,直到一位甲方代表提出了一个关于设备选型的尖锐问题。
“为什么选择这种型号的GIS设备?据我所知,它的故障率比另一种高出三个百分点,而价格只便宜不到五万。这在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并不划算。”
这个问题戳中了李云知识的盲区。设备选型不是他负责的部分,他试图用通用的解释搪塞过去,但对方紧追不舍。
“李工,你们设计院做事要负责任啊,不能为了节省初期投资就降低标准。这个站未来要服务城西新区,供电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