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恶心,没事。” 母亲摇摇头,“王医生说结果下午才能出来,让我们先去吃点东西。”
张嘉豪带着母亲走出医院,街角有一家卖豆浆油条的小摊,冒着腾腾的热气。他买了两碗无糖豆浆、四根油条,又特意让摊主煮了两个软烂的茶叶蛋。母亲舍不得吃,把油条往他碗里塞:“你正长身体,多吃点,我喝点豆浆就行。”
“妈,你也得吃,医生说你得好好补补。” 张嘉豪把油条塞回母亲手里,“以后我每天早上给你做早餐,煮小米粥、蒸鸡蛋,养胃。”
母亲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眼眶有些湿润。以前这孩子调皮捣蛋,吃饭都得追着喂,现在竟然这么懂事,知道心疼人了。她咬了一口油条,软糯的口感在嘴里化开,心里暖烘烘的。
下午拿到检查结果,王医生笑着说:“没大事,就是轻度慢性胃炎,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少吃辛辣生冷的,慢慢就好了。我给你开点养胃的中药,按时吃,半个月再来复查。”
拿着手写的药方和一包包用牛皮纸包着的中药,母亲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走出医院时,她拉着张嘉豪的手说:“幸好听你的来检查,不然我还以为挺挺就过去了。”
“以后有不舒服就得说,别硬扛。” 张嘉豪笑着,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想起前世母亲就是因为硬扛,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这一世,他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路过县城的家电卖场时,张嘉豪突然停下脚步。卖场的玻璃橱窗里,摆着一台崭新的海尔冰箱,银色的外壳闪闪发光,上面贴着 “海尔冰箱,为您保鲜生活” 的红色海报。2000 年的冰箱还是稀罕物,镇上没几家有,母亲平时买的菜都得放在阴凉处,夏天很容易坏。
“妈,咱们买台冰箱吧。” 张嘉豪指着橱窗里的冰箱说。
母亲吓了一跳,连连摆手:“别别别,那玩意儿多贵啊,要一两千块呢,咱们不用那个。”
“不贵,我有钱。” 张嘉豪拉着母亲走进卖场,导购员立刻迎了上来,热情地介绍:“阿姨,这是海尔最新款的冰箱,容量 180 升,省电又耐用,现在买还送一个电饭煲呢。”
母亲看着冰箱,眼里带着向往,却还是舍不得:“豪豪,真不用,我们平时也没什么东西要冷藏的。”
“怎么不用?你以后要吃养胃的食材,比如新鲜的蔬菜、牛奶、鸡蛋,都得放在冰箱里保鲜。” 张嘉豪转头对导购员说,“就这台,多少钱?”
“1580 元,最低价了,今天买还能给你送货上门。” 导购员麻利地报出价格。
张嘉豪从书包里掏出一沓崭新的人民币,这是印刷厂最近的盈利,他一直带在身上。母亲看着他毫不犹豫地付钱,心里又心疼又骄傲。付完钱,导购员开了一张手写的发票,承诺明天一早就送货到镇上。
走出卖场时,母亲还在念叨:“这钱花得太可惜了,能给你交好几年学费呢。”
“妈,钱没了可以再赚,你的身体最重要。” 张嘉豪笑着说,“以后咱们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不仅要有冰箱,还要有洗衣机、彩电,让你和爸都过上好日子。”
母亲看着儿子自信的眼神,不再说话,只是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夕阳西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县城的柏油马路上,温暖而坚定。
回到家后,张嘉豪果然说到做到。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用新买的电饭煲煮小米粥,蒸两个鸡蛋,再炒一盘清淡的青菜。晚上放学,他也不再留在印刷厂加班,而是早早回家,帮母亲做饭、洗碗,陪她聊天。
以前家里的晚饭总是咸菜汤配米饭,现在餐桌上渐渐丰富起来:清炒时蔬、炖排骨、清蒸鱼,都是些养胃又营养的菜式。父亲下班回家,看到满桌的饭菜,总是忍不住感慨:“以前咱们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肉,现在天天跟过年似的。”
母亲的气色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天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母亲看着张嘉豪,突然说:“豪豪,你现在怎么这么懂事?以前你总嫌我唠叨,嫌我做的饭不好吃,现在却天天给我做饭。”
张嘉豪心里一酸,握住母亲的手:“妈,以前是我不懂事,让你操心了。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和爸,再也不让你们受苦了。”
父亲坐在一旁,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看着儿子的眼神满是欣慰:“这孩子,真是长大了。以前总担心你学坏,现在看来,是我们想多了。”
转眼到了腊月,春节越来越近。张嘉豪提议,今年全家去县城过年,吃一顿火锅。母亲一开始舍不得花钱,被张嘉豪和父亲劝了半天,终于点头同意。
大年初一,一家三口来到县城那家口碑最好的火锅店。店里挤满了人,热气腾腾的火锅咕嘟咕嘟冒着泡,空气中弥漫着麻辣和鲜香的味道。菜单是手写的,价格清清楚楚,一份鸳鸯锅底 38 元,羊肉卷 15 元,青菜 2 元一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