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小杨同志在心中悲苦,就是因为这个附加的父债子还政策,才导致许多人不敢贷款的。
老百姓胆小啊!贷个款几代人还,那谁还敢贷?
内部文件上说,国家从世界银行贷款了170多个亿,目的是要发放给老百姓们,鼓励老百姓下海经商,带动市场经济。
所以总行就向各支行下发了贷款任务。每个银行那么多钱,必须要贷出去,贷到老百姓手里。
任务关乎到年底的年终奖和福利,还有个人的评级,但这分明就是为难人的任务。
这年头谁敢贷款啊?
可偏偏他的工龄短,银行就把这种棘手的任务分发给了他和另外的两个年轻同事。
自从接到这个任务,她就和另外两个同事跑遍了周边的几个乡镇,挨家挨户的敲门,大力宣传国家政策。
可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皮鞋都跑坏了两双,然后……半年多过去了,到目前为止,他们一共就只贷出去两笔贷款,总计98块钱。
连一百块都不到呀!剩下的钱也怎么贷出去?
接下来他们还想着,去跑一跑各个工厂,若是再贷不出去,那他们也没办法了。
结果,赵雯雯就来了,开口就是要贷一万块,这简直就是他的福星啊!所以,他生怕赵雯雯会反悔。抓住就不分手。
赵雯雯什么段位?她一看这小杨同志这面部表情,就知道了他在说谎,这贷款肯定很少有人贷。
这年头人们因为固有的思想,工人上班,农民种田,大家都愿意守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安安稳稳的度日,极少有人敢贷款去做生意。
如果是江浙地区或是粤省、闽南一带,那另当别论。
但像他们这种地方,99%的老百姓,是绝对不敢贷款去用的。
在老百姓的心里,做生意的概念就是农民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去卖一卖,也就是用东西换钱,投资去做生意?想都不敢想,更没几人会去做。
大街上能看到的各种店铺基本都还是国营的。各处都还有供销社,市里最高档的购物中心是国营的百货大楼……
电影院是国营的,饭店是国营的……老百姓就根本没有自己做生意的概念的概念。
怪不得小杨同志一听说她要贷款,眼睛里都在放光。
既然银行有上门服务,那么赵雯雯也就不客气了,就和小杨同志约好了,明天一早的上门办理贷款服务。
那小杨同志接到了这个上门服务,简直高兴的不得了。
当天晚上,赵雯雯把从银行拿回来的那张单页给妈妈看了,也给邹春兰做了详细的讲解。
然后怕邹春兰会担心,她就把最后的那条父债子还政策,给她着重讲了。
“妈妈,您不用担心,虽然我还不到可以自己办理贷款的法定年龄,要您帮我贷,但有父债子还政策,到时候我来还,父债子还,母债女还,我不用怕……”
邹春兰看着女儿,女儿才15岁啊!之前就只知道爱漂亮,要新衣服新鞋,其它什么都不关心,还特别的任性。
可现如今,就像一下子就长大了一样。
她点点头,说没问题,贷款就贷款,总比到处向亲朋好友借款强。
一万块虽然是一笔巨款,但她相信女儿,她觉得自己那牺牲了的丈夫,就是在保佑着女儿的,引导着女儿去做正确的事。
第二天,邹春兰请了几小时的假,没去上班,就在家等着办贷款的人上门。
那小杨同志也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来到了她家。
小杨同志本以为见了赵雯雯的妈妈,还会费一番口舌。谁料雯雯妈什么都没问,就问他贷款需要些什么证件,然后立即就把证件交给了他。
然后小杨同志让写申请书她就写,各种需要签字的文件也都只是随意扫一眼,就签字按手印了。
整个过程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然后小杨同志和邹春兰一起出的家门。小杨同志回农信社交差,邹春兰则去上班了。
三天后的一大早上,小杨同志就又来到了赵雯雯家。
他兴高采烈的说贷款批下来了,要邹春兰带上各种证件和店铺租赁协议原件,去银行一趟。
邹春兰就又托隔壁的同事帮她请一小时假,带着赵雯雯,跟着小杨同志一起去了农村信用社。
到了信用社后,还是在赵雯雯第一次来时的那间小工作间里,邹春兰又签了几个字,按了手印。
身份证明文件和店铺租赁协议交给小杨同志拿去复印了之后,就去柜台上办理了一张新存折,存折上的存款数目赫然是一万元。
为了验证这存折上的钱可以用,赵雯雯还立即让妈妈取出五百块。
整个过程又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然后娘俩就回了家,她妈妈还要赶着去上班。
赵雯雯看着存折上的一串数字,贷款就这么轻易的贷出来了。
不是说一万块钱在这个年代是一笔巨款吗?就这么三天的工夫,这么简单的流程就贷出来了?
哇!这办事效率,值得表扬。这简直像是在做梦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