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医院的樱花树已亭亭如盖五十载,樱禾办公室的窗棂上,总悬着一串风干的茉莉——那是四十年前她从肯尼亚护理站带回的,花瓣虽脆,却仍能嗅到淡淡的甜。七十岁的她穿着米白色的软质制服,胸前“国际罕见病护理联盟终身荣誉主席”的徽章旁,别着一枚火星红的樱花造型胸针,这是小远用火星土壤烧结而成的,背面刻着“薪火”二字。她指尖划过《跨星球护理伦理指南》的终稿,封面上地球的樱花、火星的茉莉与月球的极光构成三角,像在宇宙间画下一道温暖的弧。
“奶奶!火星护理站的‘穹顶花园’今天正式启用了!”视频里,四十岁的小远穿着浅灰色的航天服,身后是透明穹顶下的粉色樱花,几个穿着同款服装的科考人员正蹲在茉莉田旁,手里举着巴掌大的“星际安抚仪”,“我们把太奶奶的薄荷糖配方做成了可食用香氛,喷在护理站里,大家说闻着就像回到了地球的春天!”
樱禾凑近屏幕,看着穹顶外的红色火星地表与穹顶内的生机盎然,眼眶微微发热。五十年前小远还是个跟在她身后捡樱花的孩子,如今却成了“地外护理体系”的奠基人——他不仅在火星建起能模拟地球生态的护理站,还研发出“重力适配康复设备”,把湘琴当年教他的“游戏化护理”,改成了适合低重力环境的“漂浮康复操”。
“小远,下个月的‘跨星球护理峰会’,奶奶给你留了‘地外护理实践’的主场报告。”樱禾的声音带着笑意,指了指桌上的一个木盒,“这里面是你爷爷晚年整理的《罕见病应急处理手册》,他说‘医学的核心是应对未知’,你在火星遇到难题,或许能从里面找到思路。”
挂了视频,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阿米拉推着轮椅走进来,轮椅上坐着面色温和的晓辰——他已是全球知名的医疗插画师,手里捧着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樱禾奶奶,这是我根据您和太奶奶的故事画的《护理百年图谱》,里面收录了从老主任的听诊器到火星护理站的每一件‘温暖信物’,下个月峰会要作为纪念册发给各国代表。”
樱禾接过图谱,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湘琴年轻时的画像:她蹲在监护室里,手里拿着薄荷糖,正对着病床上的萌萌笑。旁边配着一行小字,是湘琴当年写在护理手册扉页的话:“护理不是把流程走完,是把心放进每一个细节里。”再往后翻,是她在肯尼亚教娜拉煮茶的场景,小远举着樱花贴纸躲在茶树后,画旁标注着“2035年,非洲茉莉田旁的第一枚樱花贴纸”。
“晓辰,你还记得李爷爷的茶站吗?”樱禾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包茉莉种子,“李禾把茶站改成了‘护理记忆图书馆’,里面还保存着娜拉当年煮茶的水壶,这次峰会我们在图书馆设分会场,让大家都尝尝用李爷爷的方法煮的茉莉茶。”
晓辰点点头,眼里满是向往:“我早就听说过李爷爷的‘慢煮茶’,据说要等水沸三次,放茶时要顺时针搅三圈,这样煮出的茶才够甜。这次一定要跟着李禾学,把煮茶的方法画进下一本图谱里。”
中午,一行人去了“护理记忆图书馆”。馆内的设计像一条时光隧道,两侧的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护理物件:老主任用了三十年的黄铜听诊器,胶管上还留着细微的使用痕迹;湘琴的蓝皮护理手册,内页被反复翻看,边角已有些卷边;樱禾在国际护理大会上用过的麦克风,话筒套上还沾着一点樱花粉;小远研发的第一代“樱花贴纸机”,机身侧面刻着“给害怕的小朋友”。
“樱禾奶奶,您看这里!”李禾快步走过来,指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着一个陈旧的铝制水壶,“这就是娜拉奶奶当年在肯尼亚用的水壶,壶底还有她刻的‘茉莉’二字。我们用这个水壶煮了茶,您尝尝,是不是和当年一个味道?”
樱禾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熟悉的香气瞬间漫过舌尖。她想起四十年前在肯尼亚的清晨,娜拉就是用这个水壶煮茶,水汽氤氲里,娜拉说“茶要煮得慢,才能把茉莉的甜煮出来;人要待得久,才能把患者的心焐热”。原来有些味道,真的能跨越四十年时光,依旧清晰。
下午,樱禾带着晓辰和阿米拉去了全球罕见病护理中心。中心大厅的巨幕上,正实时播放着各星球护理站的画面:月球护理站的护士带着科考人员做“低重力呼吸训练”,手里举着印着极光的安抚卡;火星护理站的小远正给孩子演示“漂浮康复操”,穹顶外的星星清晰可见;地球的乡村护理站里,年轻护士用樱禾当年设计的“简笔画沟通卡”,跟语言不通的老人交流病情。
“阿米拉,你看火星护理站的茉莉田。”樱禾指着巨幕,眼里满是欣慰,“小远说,那些茉莉种子是你去年带去的,现在长得比地球的还茂盛。等下个月峰会,你可以跟大家分享‘跨星球植物护理’的经验,说不定以后能在更多星球种上茉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