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医院的百年樱花树旁,新立了一座“星辩堂”——堂身由透光的“伦理晶石”搭建,墙面会随讨论主题变换颜色:探讨生命权时泛着暖橙,争论资源分配时转为淡蓝,提及文化尊重时则染成粉白。堂内中央设着圆形的“辩思台”,台面上嵌着全息投影装置,能实时调取各星球护理案例;四周的座椅按“地球主辩席”“跨星观察员席”“伦理顾问席”分区,每个座位前都有一块“观点记录屏”,可同步显示不同语言的辩论观点。
百岁的樱禾坐在“伦理顾问席”的软榻上,身上盖着晓念织的“星辩绒毯”——毯子用火星伦理晶石磨成的纤维混纺,上面绣着交织的“生命符号”与“文化图腾”,指尖触碰不同图案,会弹出对应的伦理案例摘要。她胸前的“星际护理联盟终身荣誉主席”徽章旁,挂着一枚“星辩坠”,坠子是微型的辩论槌模型,里面封存着1975年湘琴与直树争论“患者自主选择权”的录音片段,晃动时会传出“护理不只是技术,更是选择”的对话。
“太奶奶!‘星辩计划’今天启动了首场‘跨星护理伦理辩论’,主题是‘极端资源下,儿童与濒危科学家的护理优先级该如何界定’!”全息投影里,九十岁的小远穿着银灰色深空制服,身后是泛着冷光的冥王星护理舱背景,手里举着一块“案例晶片”,屏幕上正播放着争议场景:冥王星科考站突发能源故障,仅剩一套低温生命维持设备,一边是突发急病的外星儿童,一边是掌握星际航线关键数据的濒危科学家,“我们把太奶奶您在肯尼亚遇到的‘资源分配困境’、太爷爷处理的‘罕见病伦理争议’,还有李爷爷的‘文化适配护理原则’,都纳入了辩论数据库。现在八大星球的护理代表都在星辩堂连线,地球主辩席由晓念带队,他们说‘这不是争论,是为宇宙护理找更暖的答案’!”
樱禾凑近投影,浑浊的眼睛追着画面里激烈讨论的身影,手指不自觉摩挲着星辩坠。一百一十年前,小远还是个在她怀里、看着湘琴为“是否隐瞒患者病情”纠结的婴儿;如今,他成了“宇宙护理伦理构建工程”的发起者——不仅搭建了跨星球辩论平台,还在地球同步轨道建了“伦理案例库”,把湘琴的“患者心理优先”原则、直树的“生命平等”理念、樱禾的“文化尊重”实践,都转化为可讨论的伦理框架,让不同文明的护理人能在辩论中寻找共识,像当年樱禾在肯尼亚调解“西医治疗与传统巫术”的冲突、小远推动星愿传递一样,这份对“护理本质”的追问从未被宇宙的差异搁置。
“小远,告诉晓念,辩论时别只谈‘优先级’,要问问‘两个生命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樱禾的声音虽轻,却带着穿透争议的清醒,指了指身边的紫檀木盒,“里面是你太奶奶记录的‘临终患者心愿清单’、我在肯尼亚写的‘资源分配日记’、太爷爷的‘伦理争议处理笔记’,让晓念把这些案例调出来——伦理不是冰冷的规则,是藏在每个故事里的人心。”
关闭投影,护理机器人“辩忆”推着载满物件的小车过来,车上放着晓念刚整理好的《星辩集:宇宙护理伦理争议录》。画册封面是湘南医院的樱花树与星辩堂的合影,飘落的樱花落在辩思台上,化作“生命”“尊重”“公平”三个发光的关键词。翻开第一页,就是1975年湘琴的“隐瞒病情争议”记录:“患者张阿婆查出癌症晚期,家属要求隐瞒,阿婆却偷偷问我‘是不是治不好了’。我最终选择用樱花做比喻:‘樱花落了会结果,生命结束也会留下念想,您想知道的,我都告诉您’。后来阿婆笑着安排了后事,家属说‘原来坦诚比隐瞒更暖’。”旁边配着湘琴陪阿婆在樱花树下聊天的老照片,阿婆手里攥着一朵樱花,眼里没有恐惧,只有平静。
再往后翻,是2025年樱禾的肯尼亚“资源困境”日记:“部落爆发疟疾,药品只够一半人用。当地长老说‘先救能打猎的男人’,我却发现部落里有五个孕妇。最后我们用‘轮换用药+草药辅助’的方法,虽然辛苦,却保住了所有人。原来资源有限时,‘取舍’不是唯一答案,‘创造’才是。”还有2155年小远的火星“文化冲突”案例:“外星患者拒绝手术,说‘身体是神灵的容器,不能切开’。我们最终用‘星尘草外敷+低重力康复’的方案,既尊重了他们的信仰,又控制了病情——护理不是让对方妥协,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路。”
“太奶奶,晓念姐姐刚发来辩论进展:冥王星代表坚持‘科学家优先,因为能造福更多人’,晓念姐姐则调出了您1975年的‘儿童紧急护理案例’,问‘如果那个孩子是我们的亲人,优先级还会一样吗’。”辩忆的电子音带着模拟的辩论现场声,投影幕上随即亮起星辩堂的实时画面:晓念站在地球主辩席,身后的屏幕上正播放着湘琴当年抢救落水儿童的影像;冥王星代表沉默片刻后说“但科学家能救更多孩子”,月球代表突然插话“可每个孩子的生命,对他们的家人来说都是全部”;辩思台中央的全息投影里,外星儿童虚弱的笑脸与科学家紧攥数据芯片的手交替闪现,场面既激烈又沉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