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城头,“吴”字赤旗在暮春微醺的风中猎猎招展,如同这片饱经血火洗礼的土地上,终于舒展开的一面崭新旗帜。半月前,吴王徐天在紫宸殿定鼎授印,以铁腕与权谋搭起了新朝的骨架。而今日,这座初具气象的宫城,终于迎来了它的女主人。
通往瑶光殿的宫道早已洒扫一新,青石路面水痕未干,映着两旁新移栽的垂柳嫩芽。身着崭新宫装的侍女和内侍垂手肃立在道旁,屏息凝神。
当那辆饰以翟羽、由四匹纯白骏马拉着的厌翟车驾,在精锐铁签营骑兵的严密扈从下,缓缓驶入宫门,沿着笔直的宫道行来时,所有宫人的目光都带着敬畏与好奇,悄悄投向那垂落着杏黄色流苏的车帘。
车驾在瑶光殿前宽阔的丹陛广场稳稳停下。殿门早已洞开,殿前高阶之上,以李肆为首的内侍监大小宦官、瑶光殿女官首领等数十人,早已垂手恭候。
一只素白如玉的手,轻轻掀开了车帘。
吴王妃朱清珞,在贴身侍女阿萝的搀扶下,仪态万方地踏出车驾。
她并未盛装华服,只着一身庄重的深青色翟衣,衣上以金线绣着象征王后身份的翟鸟纹样,发髻高挽,簪着几支简洁却贵重的点翠凤簪。
她的容貌并非倾国倾城的绝艳,却自有一种源自血脉与磨砺的雍容大气。眉宇间带着长途跋涉的淡淡倦色,但那双沉静的眸子,如同历经风浪的深潭,清澈而内蕴光华,扫视过眼前的宫殿与跪迎的宫人,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威仪。
“恭迎王妃娘娘驾临瑶光殿!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李肆率先跪倒,以那独特的、带着一丝尖利却又清晰无比的嗓音高唱。身后所有宦官宫女齐刷刷匍匐在地,山呼之声整齐划一。
“都起来吧。”朱清珞的声音清越温和,如同珠玉落盘,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她微微抬手示意。
“谢娘娘!”众人起身,垂手肃立。
朱清珞的目光落在躬身侍立的李肆身上,声音依旧平和:“李总管辛苦了。大王新定基业,宫禁初立,诸事繁杂,内廷之事,还需李总管多多费心。”
李肆心头微凛,这位王妃甫一见面,言语间既肯定了他在内廷的地位,又隐含提醒与期望,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深深躬身,姿态恭谨无比:“奴婢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娘娘一路劳顿,请先入殿歇息。瑶光殿一应陈设已遵大王谕旨安置妥当,娘娘若有不合意之处,奴婢即刻命人更换。”
朱清珞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在阿萝的搀扶和宫人的簇拥下,仪态端凝地踏上丹陛,步入这座将属于她的宫殿——瑶光殿。
殿内陈设并未追求极致的奢华,却处处透着精心与底蕴。
巨大的云母屏风分隔内外,其上绘着祥云瑞鹤。紫檀木的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铺着厚厚的锦垫。博古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前朝遗珍和各地进献的奇巧之物。
熏笼中燃着清雅的苏合香,驱散了新殿宇的木漆气味。最引人注目的是窗明几净,阳光毫无阻碍地洒入,照亮殿内每一个角落,显得格外敞亮通透。
朱清珞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脸上并无过多表情,只在看到那扇巨大的、描绘着春耕秋收、蚕桑织锦图样的屏风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这是她离开寿州前特意交代张谏属官准备的。
“娘娘,可还合意?”李肆小心翼翼地问道。
“甚好。”朱清珞收回目光,在正殿主位的紫檀木嵌螺钿凤椅上坐下,姿态端庄,“李总管有心了。大王授印大典已毕,朝政初定,想必繁忙。本宫初来,不宜过多搅扰。内廷诸事,自有章程,本宫亦非苛刻之人,尔等只需循规蹈矩,各司其职即可。”
“谨遵娘娘懿旨!”殿内所有宫人再次跪倒应诺。
“都下去吧。阿萝留下即可。”朱清珞挥了挥手。
“诺。”李肆等人躬身退下,偌大的瑶光正殿只剩下朱清珞和阿萝主仆二人。
殿门轻轻合上,隔绝了外界的视线。朱清珞端坐的身姿并未放松,只是轻轻吁了一口气,那雍容沉静的面容上,终于显露出一丝深藏的疲惫和对新环境的审视。
“娘娘,喝口参茶润润喉吧。”阿萝奉上温热的茶盏,眼中满是关切,“您这一路,太辛苦了。”
朱清珞接过茶盏,指尖感受到温热的瓷壁,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些许。她抬眼望向窗外广陵宫城层叠的殿宇飞檐,目光悠远:“辛苦?比起大王在前线浴血搏杀,比起张相在后方宵衣旰食,这点路程算得什么?只是…”她顿了顿,声音轻了几分,“这广陵宫城,比寿州大了何止十倍,人心…也必然复杂十倍。”
阿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有大王在,有娘娘在,再复杂也不怕!”
朱清珞微微一笑,没有接话。她放下茶盏,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农桑屏风前,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上面栩栩如生的蚕茧图案。
寿州春蚕应该快要结茧了,那些新招募的江浙蚕娘,不知是否得用?流民安置点的粥棚,粮食可还够?张谏留下的那些精干属官,能否将她的嘱托一一落实?思绪如同潮水,瞬间涌回那个她倾注了心血、刚刚恢复一丝生机的寿州后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