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窗帘没拉严,月光像一把锋利的银刀,从缝隙里切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带。李浩躺在床上,双手枕在脑后,眼睛盯着天花板上那块泛黄的水渍——那是去年雨季漏雨留下的痕迹,形状像极了爷爷厨房灶台上的那朵缠枝莲。
创真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像锅里翻腾的沸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你的菜有温度吗?”这句话像根细针,刺破了他心里那层被数据包裹的硬壳,露出底下柔软而脆弱的迷茫。他翻身坐起,指尖在手腕的系统终端上轻轻一点,冷蓝色的光屏应声亮起,映得他眼底一片冰凉。
屏幕中央突然跳出一行金色的提示框,带着某种机械的庄严感:【检测到宿主认知波动超过阈值,厨心共鸣模块已解锁。】
李浩的呼吸顿了半拍。这个模块是系统隐藏功能,说明书里只提过一句“用于深度解析料理本质”,他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触发。他指尖微颤,点开模块说明:
【厨心共鸣模块】:通过量子味觉分析技术,捕捉料理中蕴含的情感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厨师的专注度、食材的自然生命力、制作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以波形图量化厨师与食材的精神连接强度。数值范围-10(对立)至+10(共鸣),0为无交互状态。
“情感因子……”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忽然想起美作那盅佛跳墙。那道菜的每一个分子都完美无缺,可吃进嘴里时,喉咙里总像卡着点什么,不像是食物,更像是一份精准的味觉报告。
他犹豫了三秒,在输入框里敲下“美作昴·《镜像宇宙·佛跳墙》”。系统瞬间调取了研究室的备份数据,光屏上立刻展开一组复杂的波形图:代表鲜味的谷氨酸钠曲线呈标准的钟形,峰值3.87;代表香气的挥发性物质曲线是重叠的正弦波,频率稳定在432Hz;甚至连食客咀嚼时的唾液分泌预测曲线都平滑得像用圆规画出来的。
可当李浩的目光移到最下方那条代表“情感共鸣”的曲线时,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
那是一条绝对平直的直线,像被冰封的河流,从左到右贯穿整个屏幕,始终停留在0值刻度上。没有起伏,没有波动,甚至连一丝微小的震颤都没有,仿佛那片区域是数据的禁区,是永远无法触及的真空。
【分析结果:情感因子强度0,检测到显着“空洞”。】系统的机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响起,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客观,【该料理由100%数据模拟生成,厨师未与食材产生任何精神交互(包括温度感知、纹理识别、时机判断的主观调整)。味觉呈现符合人类味觉偏好模型,但无法触发食用者大脑内啡肽分泌(深层愉悦感),无法建立情感记忆锚点。】
李浩愣住了,指尖悬在光屏上方,迟迟没有落下。系统竟然也在说“空洞”?那个以精准为傲的系统,那个用数据衡量一切的系统,此刻却在告诉他:有些东西,比数据更重要。
他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的冬至。爷爷第一次让他尝刚出锅的佛跳墙,陶坛揭开时,白汽像云朵一样涌出来,带着整间厨房的暖意。爷爷就坐在对面的小马扎上,双手在围裙上反复蹭着,指关节因为紧张而发白,眼睛亮得像灶膛里的火星:“阿浩,尝尝,爷爷今天手有点抖,不知道盐放得合不合适。”
那口汤烫得他舌尖发麻,可咽下去的时候,胸口却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他后来才知道,那天爷爷为了等他放学,硬是把熬好的汤在炭火上温了两个小时,汤面上的油花都结了层薄皮。可那口汤里的味道,远不止海参鲍鱼的鲜,还有爷爷怕烫着他而吹凉的气息,有等他回家时的焦急,有看着他狼吞虎咽时的笑纹里藏着的满足。
那些东西,美作的质谱仪测不出来,运动捕捉系统也录不进去。
【数据无法捕捉情感,参数不能替代心意。】光屏突然弹出一行猩红的提示,像老师在作业本上画的红叉,【请宿主做出选择:路径A——优化数据模型,复刻“情感模拟算法”(预计误差率87%);路径B——关闭辅助分析,以原生感知与食材建立连接(风险:无法预测味觉结果)。】
选择?李浩抬头看向窗外,月亮已经移到了树梢,月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地上拼出细碎的光斑,像爷爷灶台上撒落的盐粒。
他想起美作摘下手套时,镜片后那抹胜券在握的冷笑,像在说“看,人类不过如此”;想起创真在训练室里挥汗如雨,额头上的汗珠滴进铁锅里,溅起的油星都带着笑意;想起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鱼翅时的轻柔,像是在跟老伙计打招呼。
他一直以为系统是最强的武器,是他对抗天赋异禀的对手的底气。可现在才明白,系统能算出锅巴的焦度,算不出爷爷走神时的温柔;能模拟柴火的温度,模拟不出创真想赢的执拗;能复制佛跳墙的每一个分子,却复制不了那口汤里藏着的、会发烫的心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