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飨祭的商业启示录(四人共识)
当暮色顺着咖啡馆的玻璃窗缓缓漫进来,将桌面上映着数据的纸张染成暖橙色时,这场围绕月飨祭的讨论也渐渐走向尾声。李浩率先起身,将四张写满字迹、贴满照片的记录板轻轻拼在桌面上——极星寮的客流动线图、薙切爱丽丝的成本核算表、叶山亮的香料配比清单,还有那些标注着“复购率”“利润率”的红色批注,像一幅完整的“料理商业图谱”,将几支队伍的经营策略、优劣得失清晰地铺展在众人眼前。
刘晓燕指尖轻轻划过记录板上“薙切爱丽丝”那栏的“铺位抢占”备注,语气里带着难以释怀的沉重:“其实爱丽丝和叶山亮的冲突,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两支队伍的竞争,而是远月学园长期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公’的缩影。”她抬眼看向众人,眼神里满是思索,“薙切家族作为料理界的顶尖势力,手里握着别人难以企及的资源——从学园高层的话语权,到进口原料的优先渠道,再到昂贵设备的调用权限。她能轻易推翻已经确定的铺位安排,本质上是用‘特权’打破了‘公平竞争’的规则。”
“这对其他料理人来说,太不公平了。”刘晓燕继续说道,她想起自己在祭典上遇到的几个独立料理团队,他们为了申请一个普通的路边铺位,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方案,反复修改菜单、核算成本,可最后还是因为“资源不足”被安排在最偏僻的角落。“月飨祭本该是‘凭本事说话’的舞台,可当‘特权’能凌驾于规则之上时,那些没有背景的料理人,就算手艺再好、策略再妙,也很难获得公平的机会。”
但她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叶山亮那栏“日均客流800+”“利润率40%”的数据上时,语气又多了几分释然:“不过叶山亮的逆袭,也给了所有人一个启示——规则之外,还有‘口碑’这个更硬的道理。他没有爱丽丝的特权,也没有极星寮的团队基础,却能在被赶到角落之后,靠一串香料烤串赢得客人的认可,靠‘好吃、不贵、方便’的口碑,把冷清的角落变成了热门打卡点。这说明无论资源多倾斜,最终决定店铺生死的,还是客人的嘴巴和心里的秤。”
坐在对面的李浩这时轻轻点头,接过话头:“如果说叶山亮的逆袭是‘逆境破局’,那极星寮的成功,就是‘团结经济学’的最好印证。”他指着记录板上极星寮成员分工的照片——一色慧掌勺、吉野悠姬采菌、丸井善二管账、田所惠打杂,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标注着“日均贡献时长6小时”“负责环节准确率100%”。“他们没有爱丽丝的家族资源,买不到昂贵的液氮设备和进口原料;也没有叶山亮那样的科学控味天赋,做不出精准到克的香料配比。可他们偏偏靠着‘全员分工、各司其职’的协作,把几家看似小众的店铺,拼成了一个能留住客人的闭环。”
李浩的指尖在“一色慧·和风关东煮屋”的条目上停顿:“一色慧熬煮的不只是12小时的柴鱼昆布汤,更是‘传统料理的新生’。他没有把关东煮做成老掉牙的传统小吃,而是加入了当季的松茸、柚子,让年轻人也愿意坐下来尝尝‘外婆味道’的新花样;榊凉子的发酵工坊酿的也不只是酱料,是‘时间的味道’。她把需要发酵48小时的过程展现在客人眼前,让‘慢’成了一种特色,让‘等待’变成了值得的体验。”
他笑着补充:“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小众聚合’策略。一色慧的乡土味、榊凉子的发酵味、吉野悠姬的野味,单独看都是小圈子里的喜好,可放在一起,就覆盖了喜欢传统、喜欢天然、喜欢小众风味的客群。客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复购率能达到35%,靠的就是这种‘你喜欢的味道,我这里都有’的团结力量。这说明对小团队来说,不需要追求‘大而全’,只要把每个人的优势聚在一起,把小众的需求做透,就能在激烈的竞争里站稳脚跟。”
“其实说到底,月飨祭就是一场料理价值观的试炼场。”雷军这时推了推眼镜,将平板电脑上的三组核心数据并列在一起——爱丽丝的“高客流、低利润、低复购”,极星寮的“稳客流、高利润、高复购”,叶山亮的“中客流、高利润、中复购”。“爱丽丝在液氮烟雾里追寻‘未来料理’的样子,没错。她想让料理变得更酷、更有科技感,想让更多人看到分子料理的可能性,这种创新精神值得肯定;极星寮守着烟火气传承‘传统料理’的根,也没错。他们想让老味道不被遗忘,想让年轻人记住‘慢下来的美味’,这种坚守同样珍贵。”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认真:“可商业的本质,终究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客人需要什么’。爱丽丝的液氮草莓胶囊很好看,3D打印和牛寿司很震撼,可客人吃完拍个照,就不会再买第二次——因为它不方便、不实惠,也没有让人记住的‘家常味’;极星寮的关东煮和发酵甜品,或许没有那么炫技,却能让客人在爬山累了的时候,喝到一口暖汤,在逛累了的时候,尝到一口清甜,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是商业的核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