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幻梦菇的试炼与团队分歧
远月学院实验厨房的灯光彻夜未熄,金属料理台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台面上整齐摆放着低温慢煮机、分子料理仪、精密电子秤等专业设备,角落的多层货架上,玻璃瓶里装着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香料与辅助食材——从喜马拉雅岩盐到马达加斯加香草荚,从冻干的松茸粉末到发酵三年的鲣鱼高汤,每一样都贴着详细的标签。一色慧、田所惠与刘晓燕刚从深山返程,便带着装有“幻梦菇”的密封盒直奔这里,连休整的时间都不愿浪费。
一色慧站在白板前,手中的马克笔在纸上飞速滑动,很快勾勒出详细的实验计划。他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性解析”,通过控制温度、湿度、酸碱度,记录“幻梦菇”的形态变化;第二阶段是“基础搭配测试”,将其与谷物、肉类、海鲜等常见食材组合,探索适配性;第三阶段是“功效激发实验”,尝试用煎、煮、蒸、烤等不同烹饪方式,激活其特殊味觉效果。“‘幻梦菇’的毒性与魔力并存,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都要留下精确数据,不能有任何疏漏。”他指着白板上的时间轴,目光扫过两人,语气严肃而坚定。
田所惠则捧着装有“幻梦菇”的密封盒,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朵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她戴上医用手套,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表面的蓝光在自然光下会随角度变化,菌柄内部有细微的脉络,轻轻按压时会渗出透明的黏液。她将培养皿分别放入温度设定为5℃、15℃、25℃的恒温箱,又准备了三份不同湿度的培养基,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幻梦菇”的状态。“刚才触摸时,黏液在指尖留下了淡淡的清凉感,而且它的蓝光在低温下好像更亮一些。”她一边在实验记录本上画图标注,一边轻声说道,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菌类。
刘晓燕负责操作设备,她先将“幻梦菇”切成0.5毫米厚的薄片,用生理盐水冲洗表面,再放入真空包装机中密封——这是为了去除可能附着的杂质,同时保留其原始成分。随后,她启动精密电子秤,精确称量出1克、3克、5克的“幻梦菇”样本,分别装入试管,准备用于后续的搭配实验。“电子秤的精度已经校准到0.01克,真空包装的密封性也测试过了,接下来可以开始基础搭配了。”她将准备好的样本递给田所惠,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神情。
实验的第一步,是尝试“幻梦菇”与蔬菜的搭配。田所惠取来新鲜的芦笋、樱桃番茄和彩椒,将芦笋焯水至断生,彩椒切成细丝,樱桃番茄对半切开,再将3克“幻梦菇”薄片放入锅中,用黄油小火慢煎。黄油融化后,香气与“幻梦菇”的淡淡腥味交织,她不时用铲子翻动,防止菌片煎焦。很快,一道“幻梦菇炒时蔬”便端上了试吃盘,翠绿的芦笋、鲜红的番茄与泛着蓝光的菌片搭配,视觉效果十分亮眼。
然而,当三人拿起叉子品尝时,脸上的期待瞬间转为失望。刘晓燕刚咬下一口,便皱起眉头,连忙喝了口清水:“好苦!而且苦味里还带着一种涩味,完全盖过了蔬菜的清甜,根本没有笔记里说的‘味觉幻觉’。”田所惠也小口尝了尝,眉头拧成一团:“难道是我们的烹饪方式错了?还是‘幻梦菇’的魔力需要特定条件才能激活?”她看着盘中剩下的料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记录本的边缘,眼中满是疑惑。
一色慧放下叉子,沉思片刻后,拿起试管中的“幻梦菇”样本观察:“可能是黄油的油脂中和了它的活性成分,也有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破坏了魔力因子。我们再试试清蒸的方式,搭配清淡的海鲜,减少其他味道的干扰。”接下来的两天里,他们尝试了无数种组合——用“幻梦菇”熬煮菌菇汤,搭配鳕鱼做低温慢煮,甚至混入米饭中制作寿司,但结果都大同小异:要么是苦味难消,要么是毫无特殊效果,实验记录本上的“失败”标记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推移,厨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压抑。刘晓燕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时,手指重重地敲击键盘,语气中带着沮丧:“我们在深山里冒了那么大的险,好不容易找到‘幻梦菇’,现在却连它的用法都搞不清楚,这不是白费功夫吗?”田所惠坐在角落,低头整理着散落的实验报告,眼眶微微泛红——她为了准备实验,已经连续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却连一点进展都没有。一色慧看着两人低落的模样,心中也有些焦急,但还是强压下情绪,安慰道:“别着急,越是特殊的食材,越需要耐心。我们再梳理一遍数据,说不定能找到遗漏的细节。”
就在这时,实验厨房的门被推开,薙切绘里奈走了进来。她穿着标志性的白色制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扫过台面上杂乱的实验器材和堆积的失败品,眉头瞬间皱起,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你们在这里浪费时间做这些毫无意义的实验,知不知道距离联队食戟只剩下十天了?‘冥王星’的选手上周已经在预选赛中展现出了碾压级的实力,他们的料理不仅味道绝佳,还能通过特殊手法影响评委的感官,我们现在应该抓紧时间打磨菜品、训练团队配合,而不是围着这堆没用的菌类打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