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复盘更精准,他们还特意邀请了薙切绘里奈来点评当天的料理。薙切绘里奈穿着一身白色的料理服,坐在评委席上,面前摆放着两人重新制作的意式牛肉千层面。她拿起叉子,叉起一小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眉头微蹙。
片刻后,她放下叉子,语气精准而犀利:“整体来看没有大问题,但还有两处可以优化。第一,芝士的用量可以减少5%——现在的口感稍微有些厚重,虽然浓郁,但会掩盖牛肉本身的鲜味,不符合‘食材本真’的核心。第二,派皮的酥脆度不够持久,端上桌后五分钟就开始变软。或许可以在制作派皮时加入少量冰黄油,并且在烘烤前冷藏半小时,让派皮在烘烤后保持更久的酥脆感。”
塔克米立刻拿出笔,将薙切绘里奈的建议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甚至还特意标注了“芝士用量-5%”“派皮加冰黄油+冷藏30分钟”的重点符号。雷军则在一旁点头,将这些细节记在心里,还特意拿出手机,设置了提醒,第二天一早就去测试派皮的制作方法。
接下来的几天,塔克米与雷军开始针对性地训练,实验厨房几乎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每天清晨六点,两人就会准时出现在厨房,直到深夜才离开。
塔克米把重点放在了肉酱的调味优化上。他从学院的食材库借来不同产地的番茄——圣马扎诺番茄、罗马番茄、樱桃番茄,甚至还有来自中国的普罗旺斯番茄,一一进行对比测试。他将每种番茄分别做成肉酱,邀请团队成员品尝打分,记录下不同番茄的风味特点。
经过三天的测试,他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将70%的圣马扎诺番茄与30%的樱桃番茄混合。“圣马扎诺番茄能保证肉酱的浓稠度和醇厚感,樱桃番茄则能增加一丝清甜的果香,让肉酱的味道更有层次,不会太腻。”塔克米拿着调好的肉酱,递给雷军品尝,眼中满是期待。雷军尝了一口,点头称赞:“确实比之前更好了,酸甜度更平衡,果香也很明显。”
雷军则专注于刀功的稳定性提升。他找来不同部位的肉类——牛里脊、猪梅花肉、鸡胸肉,甚至还有新鲜的三文鱼,每天练习片刀功两小时。一开始,他会在案板上放一把尺子,每切完一片肉就测量厚度,确保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后来,他逐渐熟练,不用尺子也能精准控制厚度。到了最后,他甚至尝试蒙着眼睛,仅凭手感和刀刃划过食材的声音,就能切出均匀的肉片,厚度误差缩小到0.05毫米,比一张A4纸还要薄。
团队的其他成员也纷纷加入进来,为两人提供支持。田所惠主动帮塔克米测试不同温度下肉酱的风味变化——她将肉酱分别放在60℃、70℃、80℃的恒温箱中,每隔半小时品尝一次,记录下最佳的保温温度和熬制时间,最后发现,肉酱在75℃时风味最浓郁,且能保持两小时不变质。
刘晓燕则利用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用专业软件模拟不同赛场环境对料理口感的影响——比如通风速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如何影响肉酱的香气释放和派皮的酥脆度。她还制作了一份详细的“环境应对手册”,里面标注了不同环境下的调整方案,比如“当赛场湿度超过60%时,派皮的烘烤时间需延长5分钟”“当通风速度过快时,需在餐盘上盖一层保温罩,减少香气流失”。
一色慧则扮演起“对手”的角色,每天都会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逼着两人思考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如果比赛时发现番茄突然不够新鲜,该如何调整调味?”“如果刀功出现失误,肉片厚度不均匀,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如果评委突然提出‘减少油脂用量’的要求,该怎么修改配方?”面对这些问题,塔克米与雷军一开始会有些手足无措,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他们逐渐能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应对能力越来越强。
距离下一场比赛还有三天时,塔克米与雷军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模拟对战”。这次的对手是学院的两位资深讲师——一位擅长法式料理的杜邦老师,一位精通日式怀石料理的山本老师,比赛主题是“融合与创新”。
经过讨论,塔克米与雷军决定延续之前的配合模式,但在料理上做出创新。他们将意式千层面的派皮换成了用中式油酥制作的酥皮——这种酥皮用猪油和面粉制作,层次更丰富,口感更酥脆;将牛肉片换成了经过低温慢煮的牛舌——牛舌经过65℃低温慢煮两小时,变得柔软入味,却又不失嚼劲;还在肉酱中加入了少量中式豆瓣酱,增加一丝咸香的风味,形成“意式形态,中式内核”的独特料理。
当这道“中式酥皮牛舌千层面”端上桌时,两位评审眼前一亮。杜邦老师拿起叉子,轻轻一碰酥皮,酥皮便“咔嚓”一声碎裂开来,掉在盘中发出清脆的声响,碎屑如同雪花般散落。他叉起一块放入口中,酥皮的酥脆、牛舌的软嫩、肉酱的浓郁在口中交织,豆瓣酱的咸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芝士的厚重,让味道更有层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