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播的巨大成功,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将“星火农园”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猛地推向了更广阔的海域。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后台的数字不断跳动,最终停留在一个让沈星澜手心冒汗的数字——三百一十七单。销售额轻松突破一万五千元,利润也比首播时可观了许多。
短暂的狂喜之后,是近乎窒息的压力。三百多份订单,意味着三百多次分拣、包装、核对地址。小小的院落彻底变成了一个繁忙而无序的加工厂。蔬菜需要保持最佳状态采摘,鸡蛋要逐一检查,酱菜要定量分装……每一个环节都在挑战着这个家庭小团队的极限。
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连续几天的超负荷劳作,让外婆的腰疼旧疾复发,外公也沉默地揉着酸痛的手腕。沈星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不行,必须雇人!”这个念头前所未有地清晰和迫切。她第一次意识到,当机遇来临时,自身能力的瓶颈会如此清晰地凸显出来。
她在村里发布了临时雇工的消息,要求手脚麻利、细心负责的中青年妇女,按日结算工钱。消息一出,立刻有几个相熟的婶子、嫂子找上门来。沈星澜谨慎地挑选了两位口碑好、做事利落的王大嫂和李婶,参与到第二天的打包工作中。
有了人手的加入,效率显着提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管理。如何确保雇工在分拣时也能保持高标准?如何合理安排工序,避免混乱?沈星澜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进行协调和质检,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四处填补漏洞。
与此同时,物流的压力也陡然增大。镇上的快递点虽然因为他们的货量给予了折扣,但吞吐能力有限,要求他们必须在上午十点前将所有货物送到站点,否则无法保证当日发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前置工作。
订单量的暴增,使得售后咨询和评价也成倍增加。沈星澜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晚上,无论多累,她都会坚持回复完所有客户的咨询和评价。
一条新的差评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用户抱怨收到的樱桃萝卜有几个表皮有细微的划痕,指责产品品控不严。沈星澜点开对方上传的图片,那划痕极其轻微,几乎是农产品在生长和运输中难以避免的微小瑕疵。若是以前,她或许会感到委屈,但现在,她更深知口碑积累的不易。
她没有辩解,直接回复:“非常抱歉影响了您的体验。即使是微小的瑕疵也是我们的疏忽。我们将为您办理部分退款作为补偿,希望您能谅解。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这番处理再次赢得了其他粉丝的点赞。那个用户后来私信她,语气缓和了许多,表示理解,甚至撤回了差评。
这件事让沈星澜意识到,将标准定得高于市场常规,并勇于为哪怕最微小的不足承担责任,才是“星火农园”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她连夜起草了一份更详细的“产品标准说明”和“售后保障细则”,准备在下次直播和商品页面公示。
心力交瘁之际,灵泉空间成了她最后的避风港和能量源泉。她发现,随着订单的成功处理和“星火农园”名气的提升,空间内的能量似乎更加活跃和精纯了。那汪泉眼涌出的泉水,隐隐带着一丝更沁人心脾的甘冽。最让她惊喜的是,她与植物的“共情”能力似乎增强了。现在,她不仅能感知到植物的状态,甚至能隐约“引导”它们的生长方向——比如,让黄瓜长得更直,让番茄的果实更均匀地接受光照。
她尝试着将这种微弱的引导能力用在空间外的菜地上,效果虽然不如空间内明显,但她能感觉到,那些作物似乎对她更加“亲近”,生长也更加顺从自然规律。这或许就是空间对她积极拓展事业、认真对待客户的另一种馈赠。
业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信息的暴露。沈星澜在联系新的包装供应商和物流公司时,不可避免地要留下“星火农园”和她的联系方式。
这天下午,一个自称是“县城生活周刊”的记者打来电话,说要做一个关于“新时代青年返乡创业”的专题,想采访她。
沈星澜心中警铃大作。她以创业初期、事务繁忙为由婉拒了。对方却异常执着,甚至表示可以到村里来等她,言语间打探着她具体的住址和种植情况。
这通电话让她感到强烈的不安。她立刻去查看了监控。果然,在昨天下午的录像里,村口再次出现了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停留了将近半小时。而几乎就在那段时间,顾青舟看似无意地在他家院门口修理摩托车,位置恰好能观察到轿车和通往她家的小路。
是他吗?那个黑帽男背后的人,已经不甘于仅仅是窥探,开始尝试更直接的接触了?而顾青舟,他似乎总是在关键时刻,以一种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
晚上,沈星澜收到了一条来自“舟”的信息,内容依旧简洁:【近期若有陌生媒体联系,务必核实身份,谨慎对待。可先告知村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