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泰”那篇充满恶意的文章,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虽激起涟漪,却未能掀起巨浪。在沈星澜冷静而迅速的反击下——秦卫国院长亲自以省农科院名义发布声明,力挺“星火”产品的安全性与科研价值;沈星澜本人则在一次直播中,公开了部分作物送检的更全面数据,并邀请权威媒体参观研究点——谣言很快不攻自破。经此一役,“星火农园”的声誉不降反升,公众对其的信任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沈星澜深知,被动防御永远无法根除危机。唯有自身变得更强大,才能无惧风雨。与市农投公司李总的那次会面,虽然因舆论风波暂时搁浅,却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规模化、标准化,是“星火”必然要迈出的下一步。
在村委会的积极协调和沈星澜的反复沟通下,一个以“星火农园”为核心,联合村里更多农户的“白云村星火农业合作社”筹建方案,被摆上了议程。
村民大会上,沈星澜没有描绘虚无缥缈的远景,而是拿着精心准备的方案,一项项地给乡亲们算经济账。
“加入合作社,土地统一规划,由‘星火’提供优化后的秧苗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
“所有产出,由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20%的保底价统一收购,销路由‘星火’品牌负责。”
“年底合作社盈利,按土地入股和产出贡献进行二次分红。”
她指着投影布上的规划图:“这一片,靠近水源的缓坡地,将作为我们合作社第一期的一百亩标准化实验田。不再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而是统一管理,科学轮作。”
台下议论纷纷,有兴奋,有犹豫,也有像赵婶那样之前拒绝过合作的人,脸上写满了懊悔和期待。
李叔第一个站了出来,声音不大却很有力:“我跟着星澜丫头干。她做事,实在,靠谱。我家那几亩地,全入社!”
有了李叔带头,之前那几户合作农户也纷纷响应。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手。最终,超过八成的与会农户同意加入合作社第一期计划。
决议一旦形成,行动便雷厉风行。在村委会和镇里的支持下,土地流转手续快速办妥。沈星澜几乎投入了前期所有的积累,又通过顾青舟的关系争取到一笔低息农业贷款,用于支付土地租金、购买基础材料和建设简易灌溉系统。
轰隆隆的拖拉机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沉睡的土地被深度翻耕,按照规划划分成整齐的畦垄。省农科院的研究员们定期前来,指导土壤改良和基肥施用。沈星澜则将灵泉水大量稀释后,通过新建的滴灌系统,均匀地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栽种秧苗那天,几乎全村能动的人都来了。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地聚集在田埂上。沈星澜、王大嫂、小娟、李叔等人作为技术骨干,分散到各处,指导大家如何按标准间距栽下那些翠绿的、经过灵泉优化的番茄、黄瓜、茄子、甜椒苗。
场面热火朝天,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看着这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脸上洋溢着许久未见的笑容。这不仅仅是劳动,更像是一场迎接新生活的庆典。
与此同时,在沈星澜自家后院和合作社划出的核心试验区,那些在直播中惊鸿一瞥的新品种也正式安家落户。梦幻的紫色花椰菜、娇小可爱的拇指西瓜、香气各异的罗勒迷迭香、色彩斑斓的可食用三色堇……它们如同点缀在绿色画卷上的奇异宝石,吸引着所有路过村民好奇和惊叹的目光。
季节更替,汗水浇灌出硕果。标准化实验田里的作物,在统一科学的管理和灵泉的隐性滋养下,长势极为均匀旺盛,挂果率远超普通田地。那一百亩土地,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孕育着沉甸甸的希望。
收获季节到来,合作社统一采购的包装材料堆成了小山。临时设立的合作社分级包装点里,村民们经过培训,熟练地将采摘下来的蔬果按照“星火”的严格标准进行分拣、包装、贴标。这些打着“白云村星火合作社”标识的农产品,通过“星火”建立起来的线上线下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摆上高端酒店的餐桌和寻常百姓家的厨房。
由于品质稳定、供应量大,“星火”品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望云酒店和清源集团纷纷加大了采购量,一些大型生鲜超市也主动抛来了橄榄枝。合作社的产品根本不愁卖,而且价格坚挺。
第一批大规模销售款项回笼后,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分红大会。
村委会前的空地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桌子上堆放着一摞摞崭新的现金,会计拿着名单,一个个念着名字和金额。
“李建国,土地入股分红加劳务收入,一万八千六百元!”
李叔走上前,接过厚厚的钞票,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对着沈星澜的方向连连点头。
“王秀英,劳务收入,九千七百元!”
王大嫂喜滋滋地接过钱,大声说:“跟着星澜干,比我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