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工位,林晓晓盯着那枚银色U盘,内心挣扎了片刻。苏晴的突然“慷慨”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但对方给出的理由又确实冠冕堂皇——为了项目,共享关键数据。
【万一……真是我想多了呢?】她试图说服自己,【也许苏晴只是想在陆总面前表现一下部门协作?或者项目到了关键阶段,她也怕出问题?】
最终,对项目负责的态度占据了上风。她不能因为个人的怀疑,就放弃可能对项目有利的信息。她深吸一口气,将U盘插入电脑接口。
文件读取成功,里面是一个命名规范的文件夹,包含一份详细的PDF调研报告和一个结构清晰的Excel数据源文件。一切看起来都无比正规,甚至比公司内部很多资料整理得还要专业。
她先打开了PDF报告。排版精美,图表清晰,结论明确。报告指出,目标用户对“非遗文化元宇宙”概念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对深度互动和亲手体验环节付费意愿强烈。结论部分强烈建议项目向“高互动、高沉浸、高付费”的三高模式倾斜。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林晓晓快速浏览着,报告的逻辑似乎能自圆其说,和她内心对项目方向的构想也有部分吻合。这让她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些。
接着,她点开了那个Excel数据文件。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数据和交叉分析表。她按照苏晴的“建议”,重点查看了“用户对非遗元素的付费意愿度”和“偏好的虚拟互动深度”这几个核心字段。
数据呈现的结果与报告结论高度一致。付费意愿度的平均值高达85%,互动深度偏好也集中在“高度参与、可创造”的选项上。
【难道真是我小人之心了?】林晓晓看着屏幕上那些看似有力的数据,内心的疑虑开始动摇。这些数据如果真实,确实能为项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她揉了揉眉心,试图找出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但苏晴的手段极其高明,她并没有凭空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趋势,而是选择了修改关键数据的具体数值。
她将原本可能只是“中等偏上”的付费意愿,微妙地提升到了“极高”的区间;将“希望有一定互动”的主流偏好,扭曲成了“极度渴望深度创造”。这种改动非常隐蔽,因为它顺应了(甚至可以说是“放大”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市场预期,而非创造一个完全虚假的结论。除非与真实的原始数据进行严格比对,否则很难一眼看穿。
林晓晓虽然心存警惕,但她只是一个创意助理,没有权限直接调取市场部的原始调研资料进行核验。在她有限的经验和认知里,这份来自市场总监亲自提供的、格式规范、逻辑似乎通顺的数据,其权威性足以让她暂时压下那份不安。
她看着那些“漂亮”的数据,脑海里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将它们代入到项目规划中。【如果用户付费意愿真的这么高,那么我们在付费点设计上或许可以更大胆一些?如果大家都渴望深度互动,那么周扬那边提出的几个技术难点就必须攻克……】
潜在的危机,如同裹着糖衣的毒药,正被她一点点咽下。她关闭了文件,将U盘小心收好,准备在后续的方案细化中,“参考”这些“宝贵”的数据。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苏晴精心为她铺设的陷阱边缘。那个看似支持合作的U盘,里面藏着的,是足以让她万劫不复的隐患。
第113章:信任的假象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苏晴偶尔会在走廊或茶水间“巧遇”林晓晓。她不再摆出高高在上的总监架子,反而总是主动露出亲切的笑容,关切地询问项目进展。
“晓晓,数据看了吗?感觉怎么样?对你们有帮助吗?”一次在咖啡机旁,苏晴状似随意地问道,语气温和。
林晓晓端着刚接好的咖啡,点了点头:“正在看,里面的信息量很大,谢谢苏总监。”
“有帮助就好。”苏晴满意地笑了笑,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那份关于付费意愿和互动深度的数据,是我特意让他们重点分析的,我觉得这对你们把握产品方向和商业模式的定型至关重要。你可要好好利用起来,千万别浪费了。”
她又一次强调了那几个关键数据的重要性,言语间充满了对林晓晓的信任和期待,仿佛将项目成败的赌注都压在了这份数据和她林晓晓的决策上。
这种被“委以重任”的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慢慢消磨着林晓晓最初的警惕。苏晴持续的、看似真诚的“关怀”和“支持”,开始在她心里构建起一种虚假的信任感。
【也许……她之前只是对事不对人?现在项目利益一致,她也想做出成绩?】林晓晓内心开始为苏晴之前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人性的弱点让她更倾向于相信持续释放的善意,而非一次性的恶意揣测。
尤其是在她将部分数据结论融入到一份初步的付费模式构想草案中,并在小组讨论里提出时,得到了王姐、李哥等人的认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