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的晨雾还没散尽,北部废土的方向已传来机械运转的声响——三辆满载混凝土的卡车正朝着废弃工厂驶去,车斗里的混凝土泛着湿润的光泽,车轮碾过碎石路,留下两道清晰的辙痕。王斐站在了望塔上,手里攥着一份《北部危机肃清计划表》,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工厂封锁加固”“微生物溯源检测”“居民防护普及”等十项任务,每一项都附带具体负责人与完成时限。“解决危机只是第一步,要让联盟真正安全,必须在每个细节上扎紧‘防护网’。”
一、隐患肃清:从“表面清理”到“深度排查”
废弃工厂外,二十名队员正围着工厂挖掘“环形防火沟”。沟宽两米、深一米五,队员们用铁锹将沟壁拍实,再铺上一层防火石棉布,最后倒入半米深的汽油——这是赵强提出的“双重防火方案”,石棉布能防止汽油渗入土壤,汽油则能在遇火时形成三米高的火墙,彻底阻断微生物扩散的可能。“上次清理时,我们在工厂墙角发现了几处细小的裂缝,万一有微生物残留,防火沟能起到最后一道拦截作用。”赵强蹲在沟边,用手电筒照射裂缝,确认已用混凝土封堵严实。
工厂内部的清理更细致。苏梅的医疗组带着十二台“微生物检测仪”,对每一寸地面、每一面墙壁进行检测——检测仪的探头贴着墙面缓慢移动,屏幕上的数值稳定在0.01CFU/cm2(菌落形成单位),远低于安全阈值0.1CFU/cm2。“重点检测实验室和仓库,尤其是之前存放紫晶能量块的保险柜周边。”苏梅拿着检测报告,在工厂平面图上逐一标记检测点,“所有检测数据都会存档,每周我们会再来复检一次,连续检测一个月,确保没有遗漏。”
更隐蔽的排查藏在地下。赵强的技术组用“地下探测雷达”,扫描工厂周边五公里的土壤层,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土壤结构,没有发现暗紫色土堆的痕迹。“之前的土堆虽然萎缩了,但我们要确认微生物没有渗入地下水源。”技术组的小李将一根采样管插入地面三米深,抽取地下水样本,“送去实验室检测,要是水中没有微生物残留,才能彻底放心。”
二、防御升级:从“临时阻挡”到“长效保障”
北部防线的“智能预警系统”正在升级。队员们将原本的震动传感器,替换成赵强新研发的“多维度预警器”——这种预警器不仅能检测震动,还能监测辐射、微生物浓度与温度,一旦某一项数值超标,会同时触发防线警报灯、各基地终端与队员的通讯器,实现“三重提醒”。“上次兽尸靠近时,普通传感器只能提前五分钟预警,现在的多维度预警器,能提前十五分钟发现异常,给我们更多准备时间。”防线队长老张指着预警器的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
防线的武器装备也在更新。六台“全自动高温喷射器”被固定在防线外侧,喷射器的喷头对准北部废土方向,连接着大容量柴油罐。“这种喷射器能通过预警器自动触发,喷射出1200℃的高温火焰,覆盖范围达十米,就算遇到大规模兽尸群,也能快速阻挡。”赵强按下测试键,喷射器瞬间喷出橙色火焰,热浪扑面而来,“我们还在喷射器里加入了微量陨石粉末,火焰能对变异兽尸产生更强的杀伤力。”
牧羊犬的“防护系统”也有新改进。老秦给五只巡逻犬的防护甲上,加装了“微型微生物检测仪”——检测仪的指示灯贴在狗脖子上,绿色代表安全,红色则表示检测到微生物。“这些狗每天会在防线外五公里范围内巡逻,要是检测仪变红,它们会自动返回防线,我们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危险。”老秦给“黑虎”戴上防护甲,狗兴奋地摇着尾巴,似乎对新装备很满意。
三、医疗防护:从“应急救治”到“全民免疫”
“方舟”联盟医院的实验室里,苏梅的医疗组正忙着研发“微生物疫苗”。实验台上,摆放着十几支装有暗紫色液体的试管——这是从工厂土堆中提取的微生物灭活样本,苏梅正将其与抗病毒血清混合,调节pH值与浓度。“疫苗的关键是让人体产生对这种微生物的抗体,同时不能引发不良反应。”她用移液器吸取少量疫苗,滴入培养皿中的人体细胞,显微镜下,细胞没有出现异常反应,“目前实验进展顺利,预计一周后能完成初步研发,进行动物实验。”
针对已暴露在风险区的队员,医疗组还开展了“专项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血液微生物检测、肺部CT与免疫功能评估,每个队员的体检报告都会生成电子档案,存入联盟医疗数据库。“小李上次在工厂清理时,不小心接触到了土堆残留,虽然当时检测没问题,但我们还是要跟踪观察一个月。”苏梅翻着小李的体检报告,各项指标均正常,“每周他还要来医院复查一次,确保没有潜伏的风险。”
更基础的防护普及在社区展开。医疗组的队员们走进各基地,举办“微生物防护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微生物的危害与预防方法,还发放了《家庭防护手册》——手册上画着如何正确佩戴防护口罩、如何消毒衣物、如何使用简易微生物检测试纸,甚至还标注了遇到微生物感染后的急救步骤。“张阿姨,您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一定要记得,从外面回来后,先用消毒水洗手,衣物要放在通风处晾晒。”医疗组的小王给一位老人讲解手册内容,手把手教她使用检测试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