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的晨光刚漫过晶合金盾,联合探索队的越野车已在废墟上排成一列。车斗里,新改良的“晶能发电机”正发出低鸣,陨石晶体核心泛着柔和的蓝绿光,为车载雷达与通讯器持续供能。王斐握着标注“绿湖种子库”的地图,指尖划过“渡鸦营地”与“方舟”之间的虚线——这是两盟约定的“物资补给线”,也是废土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联盟纽带”。“找到种子库只是第一步,要让生机扎根,得把每一处细节都落到实处。”
一、物资筹备:把“生存需求”算到“毫米级”
1. 装备改良:从“能用”到“适配”
赵强的技术组在出发前,给每辆越野车都加装了“晶能适配模块”。原本只能用柴油的发动机,现在可通过晶体核心供电,续航里程提升两倍;车顶的雷达天线包裹着薄型晶合金,既能抵御兽尸爪击,又能增强信号接收范围。“上次去绿湖侦查,雷达被飞翼兽尸的晶刺戳坏,这次加了防护,就算被击中也能正常工作。”赵强蹲在车底,调整晶体线路接口,指尖的工具精准卡在毫米级的缝隙里,“还有车轮,我们在轮胎内侧加了晶合金网,就算被碎石扎破,也能坚持到维修点。”
队员的防护装备也藏着巧思。新的“晶能防护甲”在肩部、腹部等易受损部位,镶嵌了薄片状的原生晶核碎片——不仅重量比之前轻三分之一,还能在受到撞击时释放微弱能量波,缓冲冲击力。苏梅还在防护甲内侧缝了“应急药囊”,里面装着浓缩抗变异剂与止血棉,药囊外层涂有遇血变色的涂层,一旦受伤,能第一时间发现伤口位置。“上次陈默被晶刺划伤,因为防护甲遮挡没及时发现,差点延误治疗。现在有了变色涂层,再小的伤口也能看见。”苏梅展示着药囊,指尖划过淡粉色的涂层,“遇血会变成深红色,一眼就能分辨。”
2. 物资分配:按“任务场景”精准划分
小李的物资清单上,每一项都标注着“用途+数量+使用场景”:压缩饼干按“战斗员3块/天、技术员2块/天、医疗员2.5块/天”分配——战斗员消耗体力多,技术员与医疗员需保持精细操作,不能过饱或过饥;净化水分为“饮用级(1.5L/人/天)”与“清洁级(0.5L/人/天)”,饮用级装在带滤嘴的水壶里,清洁级则用密封袋分装,专门用于伤口消毒与设备清洁。“绿湖周边可能有污染水源,必须严格区分用水,避免感染。”小李将物资箱按“车组”打包,每个箱子外侧都贴着手绘的物资分布图,“哪个位置装的是食物,哪个是药品,不用开箱就能找到,节省应急时间。”
更细致的准备在“特殊物资”上。针对绿湖可能存在的水下环境,技术组准备了“晶能潜水灯”——用晶体核心供电,续航8小时,灯光能穿透5米深的水层;医疗组带了“水下急救包”,防水外壳内装着可在水中使用的止血凝胶与缝合线;甚至给牧羊犬的防护甲上,都加了“浮力垫”,防止在湖边巡逻时意外落水。“‘黑虎’上次在河边追兽尸差点淹死,这次加了浮力垫,就算掉下去也能浮起来。”老秦拍了拍“黑虎”背上的橙色垫子,狗兴奋地摇着尾巴,似乎知道这是保护自己的装备。
二、路途探索:把“未知风险”控在“萌芽前”
1. 路线勘察:“三层探查”保安全
探索队的先锋组由陈默与陆凯带队,两人各带3名队员,分“空中、地面、地下”三层勘察路线。空中,无人机挂载着晶能探测器,每飞行500米就传回一次辐射值与兽尸分布数据;地面,队员们用“晶能探测杖”敲击路面,遇到地下空洞或隐藏兽尸巢穴,探测杖的晶体头会发出红光;地下,技术组提前埋设的“震动传感器”与两盟的指挥中心联网,一旦检测到大型兽尸移动,立刻触发警报。
行至一处废弃的高速公路桥时,无人机突然传回异常——桥下的阴影里,聚集着二十多只“晶甲速攻兽尸”,它们的爪子上凝结着尖锐的晶刺,正盯着桥上的探索队。“地面组绕到桥侧,用燃烧箭吸引注意力;空中组操控无人机投放烟雾弹;我们从桥顶下去,用穿晶矛攻击它们的晶核部位!”陈默快速分配任务,陆凯则补充道:“我带两名队员去桥下设置陷阱,用晶合金片做诱饵,引它们踩触发雷。”
战斗不到十分钟就结束,兽尸的晶核碎片被小心收集起来。陈默检查着队员的防护甲:“刚才有只兽尸的晶刺擦过你肩膀,变色涂层没反应吧?”得到否定答案后,他才放心地让队员继续前进。陆凯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感慨:“以前我们遇到兽尸只会硬冲,你们连‘伤口预警’都想到了,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探索’。”
2. 环境适配:“因地制宜”解难题
临近绿湖时,路面变得泥泞不堪,越野车的车轮开始打滑。赵强立刻让队员停车,从车斗里取出“晶能防滑链”——链条上镶嵌着细小的晶体颗粒,接触地面时会释放微弱能量,增强摩擦力。“这种链条在干燥路面没用,但在泥泞地能让摩擦力提升40%。”赵强蹲在车轮旁,指挥队员安装,“上次在矿山测试过,就算在结冰路面也能正常行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