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林晓首次将“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明确写入政策文件,提出要跳出“以粮为纲”的传统思维,统筹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生产,全方位、多途径保障食物安全。“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才是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林晓在文件审定会上说道。
在筑牢粮食安全基石的同时,能源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也始终牵动着林晓的心。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没有稳定的能源供应,经济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能源工作专题调研会上,林晓开门见山,“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新能源革命加速推进,我们必须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走出一条兼顾安全与绿色的能源发展之路。”
为此,她牵头推动制定了能源中长期供应安全战略,明确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同时,绝不盲目摒弃煤炭等传统能源,而是充分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储备体系建设,提升油气自给能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林部长,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源司司长在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疑问。
林晓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新能源的发展不能只重规模,更要重质量、重安全。我们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电网调度机制,让新能源既能‘发得出’,又能‘送得走’‘用得上’;同时,煤炭等传统能源要做好‘压舱石’,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及时补位,确保能源供应不断档、不缺位。”
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林晓更是将其视为经济安全的“生命线”。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同时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挑战,一旦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工作会议上,林晓语气严肃地说道,“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她的主导下,国家层面建立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定期对汽车、芯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链进行“全面扫描”和“精准诊断”,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精准识别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备份清单和替代方案,确保在关键时刻“不掉链”。
“林部长,现在有些国家推行‘脱钩断链’,试图将我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我们该如何应对?”产业司负责人问道。
林晓眼神坚定地说道:“我们坚决反对‘脱钩断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性和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封闭和排他只会损害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领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在维护产业链开放性的同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有备无患’。”
在筑牢四大经济安全基石的同时,林晓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未来产业的布局中。她深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也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机遇。
“谁能抓住未来产业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林晓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发展,更要着眼长远,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播种、奠基。”
为了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林晓将之前在部内成立的“新经济与治理创新研究小组”正式升格为常设的“未来产业与发展战略研究院”,并亲自兼任院长。
她广纳贤才,不仅汇聚了部内熟悉产业政策、掌握经济规律的顶尖人才,还邀请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邀研究员,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研究团队,专注于研究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路径和产业生态构建路径,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林院长,未来产业大多处于‘无人区’,技术不成熟、市场前景不明朗,投入大、风险高,很多企业都不敢轻易涉足,我们该如何引导和推动?”研究院副院长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