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残阳如血,将戈壁滩染成一片猩红。苏砚秋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前,手里捏着半截断裂的燧发枪枪管——这是从一具匈奴尸体上找到的,枪管上的刻痕清晰可见,正是军武学堂为边军特制的“护民”型号。
“查清楚了?”他的声音像淬了冰,目光扫过帐前肃立的将领。
周岳出列,单膝跪地:“回大人,抢走咱们武器的是匈奴余孽‘秃鹫部’。他们原是左贤王的死士,约三百人,趁乱抢走了二十支燧发枪、五副钩镰枪,还有一箱未开封的火药。如今躲在黑石城旧址,扬言要‘用汉人的铁管,杀尽汉人’。”
黑石城是匈奴废弃的老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苏砚秋清楚,那些武器若流散出去,被其他部落仿造,或是用来袭扰刚安定的漠北,之前的牺牲都将白费。
“张勇,”苏砚秋的声音陡然提高,“你率五百骑兵,封锁黑石城四周的水源,断他们的后路;周岳,带十门轰天炮,架在城东的高岗上,不用强攻,先轰塌他们的粮仓;陈默,你的农桑兵熟悉地形,从西侧的密道摸进去,找到武器存放点,放火为号。”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如刀:“记住,武器必须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一支枪、一颗弹都不能少。至于那些抢枪的人——”
“一个不留!”帐前将领齐声应道,甲胄碰撞声震得帐顶落尘。
次日拂晓,进攻开始。周岳的火炮率先轰鸣,铁弹精准地砸向黑石城的粮仓,火光冲天而起,浓烟裹着焦糊味弥漫在戈壁上空。城里传来混乱的呐喊,显然是断了粮的匈奴人在争抢仅存的食物。
张勇的骑兵在城外列阵,像一道铁墙堵住所有出口。有匈奴人想冲出来抢水,刚到城下就被燧发枪的齐射击倒,尸体在城门口堆成了小山。
陈默带着农桑兵,借着晨雾摸到城西的密道。这密道是他前几日勘察地形时发现的,原本是匈奴人储存草料的通道,狭窄潮湿,仅容一人爬行。士兵们举着火折子,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靴底踩过腐烂的草料,发出窸窣的声响。
“前面有光!”最前面的士兵低呼。密道尽头,隐约传来铁器碰撞的声音。
陈默示意士兵们停下,自己贴着岩壁探头望去——一间石屋里,十几个匈奴人正擦拭抢来的燧发枪,旁边的木箱里堆满了火药,墙角还靠着几副钩镰枪。
“就是这里!”陈默打了个手势,士兵们迅速散开,将带来的火油泼在草堆上。随着一声轻响,火光瞬间窜起,浓烟顺着密道往外涌。
石屋里的匈奴人慌乱起来,想往外冲,却被守在出口的农桑兵用砍刀砍倒。陈默带人冲进去时,正撞见一个匈奴头领举着燧发枪对准他,他侧身躲过,挥刀劈断对方的手腕,枪“当啷”落地。
“检查武器!”陈默捂着被烟熏呛的喉咙喊道。士兵们七手八脚地将完好的燧发枪、钩镰枪搬到一起,清点数目——二十支枪,一支不少;火药箱虽被火星燎到边角,内里却完好。
此时,黑石城的城门已被火炮轰开。张勇的骑兵如潮水般涌入,与负隅顽抗的匈奴人格杀在一起。苏砚秋站在城头,看着士兵们将抢回的武器整齐地堆放在空地上,每一支枪都擦拭干净,仿佛从未沾染过血腥。
“大人,所有抢枪的人,已全部斩杀。”张勇浑身浴血,单膝禀报,“黑石城已拿下。”
苏砚秋望着城下的尸体,又看了看那些失而复得的武器,心里没有半分轻松。他走到武器堆前,拿起一支燧发枪,枪托上的“护民”二字在阳光下闪着光。“这些枪,是用来护民的,不是让敌人用来杀人的。”他缓缓道,“从今往后,边军武器实行‘一枪一牌’制,谁丢失武器,军法处置。”
清理完黑石城,苏砚秋下了一道令:在此处重建城池,取名“镇北”,作为漠北都护府的治所。
建城的日子,戈壁上热闹起来。陈默带着农桑兵丈量土地,规划街道、粮仓、学堂的位置;张勇的士兵们搬运石料,用格致研究所改良的“水泥”砌筑城墙,这种水泥掺了漠北的砂石,比内地的更耐风寒;周岳则从海军调来了工匠,指导士兵们在城中心建一座钟楼,钟声响彻十里,既是报时,也是预警。
附近归顺的匈奴人也来帮忙。一个曾参与过抢枪的俘虏,此刻正卖力地搬运砖块,他的家人被明军安置在城外的屯田区,分到了“家麦”种子。“苏相,”他用生硬的汉话请求,“让俺儿子去学堂读书吧,学你们的字,学你们的道理。”
苏砚秋点头:“镇北城建好后,就办一所‘汉匈学堂’,教孩子们读书、算数,也教他们种麦、牧马。”
三个月后,镇北城初具规模。三丈高的城墙用水泥砌成,坚硬如石;城内的街道纵横交错,铺着平整的石板;中心的钟楼已能敲响,声音在戈壁上回荡,惊起成群的飞鸟。
苏砚秋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的景象:屯田区的“嘉麦”已长出半尺高,绿油油的一片;匈奴人的蒙古包与汉人的土屋错落相间,炊烟交织在一起;学堂的孩子们正在空地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汉匈儿童手拉手的图案。
“大人,军武学堂的毕业生到了。”秦风递上名册,“共五百人,都是精通格致、兵法的,将驻守镇北城,还有周边的五个卫所。”
苏砚秋接过名册,上面的名字大多熟悉——有当年在军武学堂爬桅杆最卖力的,有算学课总拿第一的,还有像陈海那样从渔民子弟成长起来的军官。
“告诉他们,”苏砚秋望着远方的戈壁,“守在这里,不光是守城墙,是守着这些麦田,守着这些炊烟,守着孩子们的风筝。什么时候,匈奴的孩子和汉人的孩子一起在麦田间奔跑,再也不记得什么仇恨,才算真的守住了这片土地。”
钟楼的钟声再次响起,雄浑而悠长。苏砚秋知道,镇北城的建立,不是北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那些染血的过往,终将被麦田的新绿覆盖;那些抢枪的仇恨,终将被学堂的读书声冲淡。而这座城,会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漠北的土地上,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安宁,直到北漠真正成为大明版图上,一片充满生机的乐土。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38xs.com)槐下田舍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