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鹅毛般的雪片簌簌落下,给麦田盖了层白棉被,也给村舍的屋顶镀了层银边。苏砚秋裹紧了厚棉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陈留县的“特困户集中区”走去。老管家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棉衣、炭火,还有几包红糖,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面。
“苏大人,这天寒地冻的,您咋还来了?”村口的老支书披着蓑衣迎上来,冻得鼻尖通红,“这些户俺都看过了,棉衣炭火都发了,您放心吧。”
苏砚秋摆摆手,哈着白气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得亲眼看看,炕够不够热,粮够不够吃。”
第一户是张寡妇家。土坯房的门用破棉絮堵着缝,推开时吱呀作响。屋里光线昏暗,借着窗棂透进的雪光,能看见炕上缩着三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还在襁褓里,都盖着打满补丁的薄被。张寡妇正蹲在灶前,往灶膛里添着湿柴,烟呛得她直咳嗽。
“张嫂子,家里咋没烧炭?”苏砚秋走到炕边,摸了摸炕席,冰凉一片。
张寡妇红着眼圈站起来:“炭省着给孩子夜里用,白天烧点柴就行,俺抗冻。”她指了指墙角的米缸,“粮也够,前天村里送了二十斤糙米,能吃到开春。”
苏砚秋掀开米缸盖,里面的糙米不到缸底,还混着不少糠。他把布包里的棉衣递过去:“这是新做的棉袄,给孩子穿上。炭火我让人多送两筐,炕得烧热乎,别冻着孩子。”又掏出两锭银子放在桌上,“开春后,去镇上的纺织厂找活,我跟厂长打过招呼了,给你留个浆洗的差事,能挣点零花钱。”
张寡妇接过棉衣,手指触到棉絮的厚实,眼泪“啪嗒”掉在棉袄上:“苏大人,您这是救了俺们娘四个的命啊……”
离开张寡妇家,雪下得更紧了。苏砚秋踩着雪,往村西头的李老汉家走。李老汉是个孤老,腿有残疾,靠村里的“互助金”过活。推开院门,见老汉正坐在屋檐下,用冻裂的手编着草绳,旁边堆着一小捆编好的,够换两文钱。
“李老哥,这么冷的天,咋不在屋里待着?”苏砚秋走过去,把他扶进屋里。
老汉嘿嘿笑:“编点草绳,换点烟钱。屋里暖和,有炭火,村支书昨天刚送来的。”
屋里果然烧着炭盆,暖意融融。炕上铺着新褥子,墙角的粮袋鼓鼓囊囊。“您看这褥子,是邻村的媳妇们给缝的,棉花絮得厚。”老汉指着墙上的“帮扶清单”,上面写着“每周三,村医来查身体;每月初五,送粮送炭”,下面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苏砚秋拿起草绳看了看,编得紧实:“这草绳编得好,我让县里的货栈都收了,给你按市价算,以后不用愁销路。”又从包里拿出两包红糖,“天冷,泡水喝,暖暖身子。”
老汉笑得合不拢嘴,往苏砚秋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刚从灶里掏出来的,热乎,您尝尝。”红薯皮焦黑,剥开后金黄软糯,甜香混着炭火的气息,在屋里弥漫。
雪稍停时,苏砚秋来到村里的“互助院”。这是间大瓦房,住着六个孤寡老人,院里堆着整齐的柴火,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干辣椒、玉米棒,透着过日子的气息。老人们正围坐在炕桌旁,有的搓麻绳,有的纳鞋底,见苏砚秋进来,都笑着往炕里挪。
“苏大人,尝尝俺们做的糖糕!”刘奶奶端来一盘刚炸好的糖糕,油星还在滋滋作响,“面是村里送的,糖是前儿个您让人送的红糖,可甜了!”
苏砚秋拿起一个,咬了口,滚烫的糖汁流出来,甜得烧心。“互助院的炭火够吗?”他问院长。
“够够的!”院长指着墙角的炭堆,“县府拨了两车无烟炭,烧起来不呛人,老人们都说比往年舒坦。”他又指着墙上的“活动表”,“每天上午读报,下午晒太阳、做活计,隔三差五还有医馆的人来体检,比在家里强多了。”
正说着,几个穿红马甲的年轻人扛着米袋、面袋进来,是县里“青年志愿者队”的。“苏大人,我们给老人们送年货来了!”一个姑娘笑着说,“还有新做的棉鞋,每人两双,换着穿。”
老人们接过棉鞋,摸着鞋面上的针脚,眼里泛着光。刘奶奶拉着姑娘的手:“你们比亲闺女还贴心,这鞋暖和,能穿到开春。”
离开互助院时,夕阳从雪云里钻出来,给雪地镀了层金红。苏砚秋站在村口,望着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有的直,有的弯,在雪空中织成一张温暖的网。老支书递过来一本“扶贫台账”,上面记着每户的人口、收入、帮扶措施,还有“已脱贫”“待脱贫”的标注。
“今年陈留县的特困户,比去年少了十七家。”老支书说,“都是靠您推广的‘互助金’‘工厂帮扶’,还有年轻人自愿帮忙,日子慢慢就好起来了。”
苏砚秋翻着台账,见张寡妇的名字后面写着“待脱贫,已安排工作”,李老汉的后面写着“草绳订单已落实”,嘴角不由扬起。他想起年轻时在河南赈灾,见百姓饿殍遍野,心里像刀割一样;如今,虽还有贫户,但已有了兜底的法子,有了互助的暖意,这便是最大的进步。
马车驶离陈留县时,雪又下了起来。苏砚秋掀开窗帘,看见互助院的老人们正站在门口挥手,红马甲的年轻人在帮张寡妇家扫雪,李老汉的屋顶又升起了炊烟。这寻常的景象,却比任何奏章都更让他心安。
“老爷,您冻得手都红了,快揣进怀里暖暖。”老管家递过暖炉。
苏砚秋却没接,只是望着窗外的雪:“这点冷算啥?只要百姓的炕是热的,碗里是满的,心里是暖的,比啥都强。”
雪地里,马车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很快又被新雪填满。但苏砚秋知道,那些送到贫户手里的棉衣、炭火,那些年轻人的笑脸,那些老人们的暖意,不会被风雪掩埋。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在春天发芽,在百姓的日子里,长出更多的希望。
这个冬天,或许依旧寒冷,但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暖意,再凛冽的风雪,也抵不过人心的温热。而他能做的,便是让这暖意,一年比一年更浓,一年比一年更广,直到覆盖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38xs.com)槐下田舍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