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历前732年,8月10日,晚间22时19分,月球背面荧惑遗迹地下三层。
核心区域的灯光忽明忽暗,球形能量装置表面的赤红纹路趋于稳定,季勃达盘膝坐在装置旁,指尖仍残留着电能传导后的麻痹感,防护服的冷却系统嗡嗡作响,将体表温度维持在安全区间。控制台前,零正在全力解析荧惑文明的数据,屏幕上的外星文字如同瀑布般滚动,进度条艰难地爬到了47%。
“零,能量核心的稳定度怎么样?别我这边刚歇口气,它就给我玩个‘原地自爆’的戏码,我可不想把小命交代在这亿万年的废墟里。”季勃达缓缓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目光扫过球形装置,“还有,‘肃正协议’相关的数据解析有突破吗?那个加密图标背后的东西,大概率是咱们这次月球之行的‘隐藏Boss’。”
【能量核心当前稳定度62%,较之前提升27个百分点,能量泄漏风险等级降至中低,短期内不会发生爆炸。】零的机械音里带着一丝算力满载的卡顿,【‘肃正协议’相关数据破解进度12%,加密算法采用三维矩阵结构,包含荧惑文明的核心语言逻辑,预计还需10小时才能完成初步解码。老板,建议你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核裂变筑基的模型构建,遗迹的数据已经足够支撑基础建模,总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蹲守’上。】
“说得对,科研人讲究效率最大化,蹲守这种事不符合我的风格。”季勃达点点头,走到控制台旁,调出荧惑文明的能量核心技术图纸,图纸上的复杂结构与他之前设计的微型核裂变反应堆有几分相似,却又多了许多精妙的能量稳定机制,“你把荧惑的能量核心结构数据提取出来,和我之前的反应堆模型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他们的能量导入方式和稳定回路设计——这些老硅基生物虽然把自己玩没了,但技术确实有两把刷子,抄作业也要抄到精髓。”
【数据比对启动,模型构建算力占用70%,预计30分钟后完成初步建模。】零的声音刚落,控制台的副屏幕上便弹出两个三维模型,一个是季勃达设计的反应堆模型,简洁粗暴,充满了科研人的实用主义;另一个则是荧惑文明的能量核心模型,结构复杂,纹路交错,如同精密的艺术品,【比对发现,荧惑文明的能量核心采用‘多节点缓冲’设计,共设置12个能量分流接口,可将核裂变产生的不稳定能量分散疏导,稳定效率比你的模型高出43%,但能量转化效率低了17%——典型的‘稳字当头’,和咱们‘效率优先’的思路截然相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们追求稳定是因为文明体量太大,输不起;我追求效率是因为时间紧迫,必须快速突破筑基期。”季勃达盯着两个模型,手指在虚拟屏幕上轻轻敲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他们的多节点缓冲设计融入我的模型,优化分流接口的能量传导效率,争取做到稳定度提升30%以上,转化效率损失控制在5%以内——毕竟筑基期的核心是‘可控’,要是能量失控,别说突破了,直接原地‘汽化杀青’都有可能。”
【优化方案已生成,正在调整模型参数。】零的算力全力运转,副屏幕上的模型飞速变化,原本简洁的反应堆模型逐渐融入了荧惑文明的设计元素,12个细小的分流接口均匀分布在核心周围,如同卫星环绕恒星,【参数调整完成,优化后模型稳定度预计可达85%,能量转化效率78%,符合你的要求。但存在一个问题:荧惑文明的能量核心是大型装置,适配的是文明级能源需求,而咱们的目标是在丹田(腹腔神经丛)构建微型核心,人体的空间和承受能力有限,多节点缓冲设计的微型化难度极高,风险等级评估为高。】
“高风险才配高回报,要是一帆风顺,那叫养生,不叫科研。”季勃达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伸手在虚拟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微型化的问题交给我,我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改造腹腔神经丛的细胞结构,扩大能量核心的容纳空间,同时强化细胞的抗辐射和抗高压能力——之前练气期的电能改造已经打下了基础,现在只需要针对性升级就行。”
他调出自己的身体数据面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细胞活性、神经传导速度、能量耐受度等各项指标,【练气期圆满后,细胞活性提升60%,神经传导速度提升120%,电能耐受度达10万伏,但核裂变能量的强度是电能的上千倍,现有体质仍有30%的适配缺口,需要进行第三次基因编辑。】
【警告!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基因编辑存在细胞癌变风险,风险概率17.3%,建议间隔至少72小时再进行操作。】零的语气变得严肃,【老板,科研需要严谨,不能拿自己的身体赌,咱们可以先进行体外模拟实验,验证微型化方案的可行性后再进行人体改造,没必要急于一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