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锚定技术的成功应用,让平衡之都的居民们首次体验到了真正的意识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很快显现出它的另一面:当每个个体都能完全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意识状态时,集体决策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协调者监测到决策效率下降47%,”技术团队向林越报告,“每个提案都需要经过无数个体意识的独立评估。”
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城市扩建的讨论。一派主张向外扩张,建立新的居住区;另一派建议向上发展,建造空中城市;还有一派认为应该向下延伸,开发地下空间。每个派别都有充分的理由,且由于意识锚定的保护,没有人会被他人的观点轻易说服。
林越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新的集体决策机制,既能尊重个体自主性,又能实现有效协作。
在先驱者的建议下,他提出了“根系决策模型”。这个模型模仿世界树根系的生长方式:主根提供稳定方向,侧根探索各种可能性,毛细根吸收细微反馈。
实施这个模型需要将平衡之都的居民按意识特征分组。主根组由那些具有长远视野和系统思维的居民组成,负责制定核心方向;侧根组由创新者和探索者组成,负责测试各种替代方案;毛细根组则由感知敏锐的居民组成,负责收集实施过程中的细微反馈。
令人惊讶的是,当居民们被邀请自主选择组别时,他们自然地流向适合自己的角色。创新者聚集在侧根组,谨慎者选择主根组,感知者加入毛细根组。这种自我选择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分工体系。
第一次测试是关于能源系统的升级。主根组提出了稳定优先的核心原则,侧根组设计了七种不同的技术方案,毛细根组则从用户体验角度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反馈。
整个过程不再是传统的辩论或投票,而更像是一场交响乐演奏。每个组别如同不同的乐器部,在共同的主题下发挥自己的特色。
最终形成的解决方案超出了任何个人的想象。它既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又融入了创新的元素,还充分考虑了使用的便利性。
“这就是集体智慧的真谛,”梅琳在评估会议上感叹,“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协调差异。”
根系决策模型的成功很快引起了其他文明的关注。星际理事会请求平衡之都主办一次跨文明决策研讨会,分享这一创新模式。
研讨会吸引了来自137个文明的代表。有些文明的代表团规模庞大,有些则只有寥寥数人,但每个文明都带着对更好决策方式的渴望。
林越亲自设计了研讨会的流程。不同于传统的演讲和讨论,他采用了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代表们被分成小组,亲身体验根系决策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最有趣的是一位来自“速决文明”的代表的变化。这个文明以快速决策着称,但常常忽视长期后果。在体验了根系模型后,他们的领袖感慨:
“我们一直以为速度就是效率,但现在明白了,适当的缓慢反而能避免走弯路。”
另一个来自“共识文明”的代表则学到了相反的经验。他们的决策过程极其缓慢,要求完全一致。根系模型让他们看到,在保持核心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允许不同路径的探索,反而能加速进程。
然而,不是所有代表都接受这种新模式。来自“等级文明”的代表坚持认为,决策应该由最智慧的精英阶层完成,普通个体的参与只会带来混乱。
“智慧不仅存在于高处,”林越耐心解释,“也分布在每个个体之中。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如何汇聚这些分散的智慧。”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安排了一个实验:让等级文明的代表团与平衡之都的普通居民组队,解决一个复杂的资源分配问题。
结果令人惊讶。平衡之都的居民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英阶层未曾想到的创新方案。而精英阶层的系统思维则帮助完善了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我...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社会结构,”等级文明的领袖在实验后承认,“也许我们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智慧。”
研讨会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会议结束后,超过80个文明表示将在自己的社会中小范围测试根系决策模型。
星际理事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建立“跨文明决策网络”,在重大宇宙事务中应用这种新模式。
第一个测试案例是关于一个濒危文明的救助问题。这个文明所在的星球正在经历生态崩溃,需要外部干预才能生存。但如何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各个文明意见不一。
通过跨文明决策网络,137个文明的代表共同参与了决策过程。主根组确立了“最小干预,最大赋能”的核心原则;侧根组提出了从技术援助到生态移民的各种方案;毛细根组则收集了濒危文明民众的真实需求和担忧。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周,但最终形成的救助方案获得了所有参与文明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濒危文明的代表感动地表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