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辞刚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便见月羲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他依旧是一袭月白长袍,整个人清爽得仿佛刚沐浴过晨露。沈清辞实在分辨不出他究竟有没有休息过。
月公子休息得可好?她含笑问道。
月羲在她身旁优雅落座,银眸微转:甚好。他仔细端详着沈清辞的脸,轻声道:不过你的状态却不是太好。
有这么明显?沈清辞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
月羲认真地点了点头。
沈清辞叹了口气:那下午若有村民来看诊,月公子可否代劳?
也不是不可。月羲唇角微扬,不过人家都是冲着神医的面子来的,我这越俎代庖,怕是不太妥当。
沈清辞没有拆穿他的推脱,只是淡淡点头:说得也是。还望月公子抓紧提升医术,毕竟跟着我这个神医学习的时日也是有限的。
那还要神医不吝赐教才行啊。月羲眼中闪过狡黠的光。
沈清辞挑眉:月公子这话说的,我现在已经是手把手教了,还有这一说?要不是师父没说过医术不能外传,我都算背叛师门了。
月羲闻言轻笑:大不了我拜神医为师,不就是正统相传了?
两人正说笑间,墨画已经端着饭菜走了过来。简单的农家菜摆在石桌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然而还没等他们动筷,就听见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中年汉子扶着一位老妇人走了进来,老妇人不住地咳嗽,面色苍白。汉子见到沈清辞,连忙上前:神医,我娘咳了一整夜,实在撑不住了...
沈清辞立即放下碗筷,对月羲道:你先吃着,我去看看。说着便起身迎了上去。
她仔细为老妇人诊脉,又查看了舌苔,温声问道:老人家咳嗽时胸口可会疼痛?
老妇人虚弱地点点头,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沈清辞取出银针,在老人的肺俞、定喘等穴位施针。不过片刻,老人的咳嗽就缓和了许多。她又开了一副止咳化痰的方子,仔细交代了煎服方法。
待这对母子千恩万谢地离开,沈清辞才回到石桌前,几口扒完了碗中已经微凉的饭菜。她看向还在慢条斯理用餐的月羲,无奈道:你也抓紧些,不然待会又说我没教好你。
月羲优雅地放下筷子:这就来。
这一忙就到了申时。前来求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大多是一些陈年旧疾,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沈清辞耐心地为每个人诊脉开方,遇到家境特别困难的,还会悄悄在药方里添几味珍贵的药材。
今日就到这里吧。沈清辞对还在排队的村民说道,明日一早我再为大家诊治。
待村民散去,她又去李东家查看情况。走进院子时,薛氏正在灶房熬药,见到沈清辞连忙迎上来:神医来了!东子今天好多了,刚刚还喝了一碗米汤。
沈清辞走进里屋,见李东已经醒来。见到她,李东挣扎着要起身:多谢神医相救...
千万别动!沈清辞急忙上前按住他,伤口还没愈合,要是裂开了,我这一番辛苦可就白费了。她在炕沿坐下,仔细检查了伤口,恢复得不错。感谢的话就不必说了,你媳妇已经谢过很多次了。
李东虚弱地笑了笑:若不是神医,我这条命就交代了。
好好休养,半个月就能恢复如初。沈清辞又交代了些注意事项,这才离开。
回到村长家时,夕阳已经西斜。贾老伯和两个儿子刚从地里回来,满身尘土,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见到沈清辞,贾老伯连忙放下农具:神医辛苦了,今天又诊治了许多乡亲!
能帮一点是一点。沈清辞微笑道。
晚膳时,村长一家特意多做了几个菜,虽然都是农家常见的菜式,却格外丰盛。沈清辞实在困得厉害,简单用了些便回房休息,几乎是头一沾枕就睡着了。
第三日天刚蒙蒙亮,就有村民在院外等候。大家都知道神医今日要离开,有些没病的也想来把个脉求个安心。沈清辞理解他们的心情,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能遇到大夫看诊实属不易。
她匆匆用了早饭就开始接诊,一直忙到未时,连午饭都只匆匆啃了几口饼。期间月羲一直在一旁观摩,偶尔会提出一些问题,沈清辞都耐心解答。
人的身体就像这片土地,她指着窗外的农田,需要适时休养,不能过度索取。用药也是如此,要顺应自然,不能太过霸道。
月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待到申时,沈清辞终于为最后一个村民诊完脉。她仔细交代了贾老伯一些草药的辨识方法,这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
临行前,她特意又去看了李东。见他今日精神明显好转,已经能正常进食,这才彻底放心。
记住,这半个月绝对不能干重活。沈清辞再三叮嘱。
李东连连称是,薛氏更是红着眼眶将一篮子鸡蛋硬塞给沈清辞: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这些鸡蛋神医一定要收下。
回到圣泉城时已是黄昏。沈清辞让墨画先回银月阁休息,自己则径直去了耶律将军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