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
只是,你在用你自身的自身中的一种理念,在对另一种理念进行作用;一切只是你在看到现象后,利用自己的生物性而自导自演的一种状态;
但也,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就是靠这种“相”在进行交流的;因为,我们就是“识相”的人,靠这种对相的记忆去对各种事物进行辨认;
而这种“相”是怎么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呢,以其在我们的成长中,大脑就好像是“峡谷·山谷”一样,当山谷里流来了水流,那么,我们便就有了这样水的记忆,当我们在这样的山谷中放进去一块巨石,那么,巨石这样的相就也会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么,如果巨石一直存在,我们此时对巨石就一直存在记忆,而如果,因为“风”的原因,对巨石形成了风化,那么,我们对于巨石的印象和记忆力也会变得模糊;但因为模糊,又会形成一番新的景象;
直到我们老去,山谷也渐渐变得干涸,水流的逐渐消失,导致了生态发生紊乱,山谷中的许多植被(神经细胞)得不到滋养,变得大脑衰退;
肾主骨生髓,是吧;
即,脑海中的髓这样的水流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比如在纵遇时,第二天人就好像脑子都是麻的;脑子和头脑的反应情况也会变得不够数;
就好像,山谷变得不通气了一样;而不通气就是因为,要么山谷中的植被存储的太多,要么就是,不具有“水流的流动性”;
因为,当水开始流动时,风就会出现;
而也,头脑中的“水流”不够时,就是说,头脑中的“水流”就好像天池一样,源自于“水的汽化和降水”,那么,当水到不了头顶的天池时,就是说,此时的水或者说骨髓、脑髓,更多的是处于一种下流的状态;
下流这个词,好像也就是这样来的;
而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记忆,就好像一片会变化的“空谷”一样,以其中是否具有生机,以及曾经的生机被后来的生态群所掩盖,所以你对于三岁以前是没有什么记忆的;
是因为,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你头脑中的“空谷”生态系统并没有多少的事物,而后随着你的记忆开始丰富,山谷中出现的生态变化情况,将原本就不多的生物群掩盖和替换掉了;
所以,你对于后来的事物变化或许还有记忆,而对于曾经“空”的“空白”状态却了解不多;
脑子的记忆和自然的生态变化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同出一脉的自然状态;因为,如果去研究神经元什么的话,我这里就还没有显微镜什么的;而且,如果要靠开颅才能去了解一些事物的话,那也太血腥了;如果不能以象测藏,只能说是,我的这些所谓认知,还存在很大缺陷;
甚至于连“相和象”都不要去看,就只是“道化”,在一种毫无信息量的状态中,去进行辩证;以道观物地去进行推演;
但也,其实无所谓,看自己喜好吧;
这种事情不能强调,凡有所强调的,在环境进行变化以后,肯定会有它不适应的一面,然后被左右各种谩骂;
就好像“自然”一样,大自然从来不会强调我们什么;它连说话的能力都赋予了人类,而自己却沉默寡言;它不需要说,因为,它只需要做个甩手掌柜让别人去说去做就好了;只能说是,人是一种很喜欢做事的生物;但也很多时候都是迫于竞争的生存压力;
如果“人”不用吃饭,或者就随便地吃吃,也不用结婚生子,和家庭负担,那么,不就可以在天地间各种游山玩水的闲逛了;
携来百侣曾游,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以其人说来说去,变化来变化去,不停地去进行迭代,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处在“自然”之中;可见,我们是一种无法脱离自然这片襁褓的生物;我们的牛逼(牛贝勒忒)被我们抱在我们的襁褓怀里;因为,根就在这里;
而也,以其圣人,一种很受争议的定义存在,是人文中关于崇拜力的贡献,因为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婴儿之未孩,返璞归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就好像小孩子一样,躲在那些谈论事情的大人们身后,也不怎么参与其中,自己在一旁,也不怎么参与进各种的决策中,却能够外其身而身存,待到有一天长大了再从事起曾经人们的一些事业,后其身而身先,承担起曾经作为家长的处境;然后,变得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那么,以其我是否崇拜圣人呢,而这个我该怎么说呢,对于夫子他们我肯定也会感觉很厉害,因为,我的这些所谓的认知都是在人群中流传的认知,受教于他们,因为我凡是能够接收到的许多信息都是源自于他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是怎么说呢,就好像是,你会不会崇拜你的父母亲,如果是以前,我肯定算不上崇拜了,因为,在以前我也是那种只会去崇拜很伟大有作为的人物;因为,我也忘了我以前是怎么想的了,但是我现在感觉“伟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成功与失败都是对有作为的人说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