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出长安后王勃并没有气馁】
【我还年轻,有的是机会,长安,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离开长安的王勃四处游历,涨了很多见识,也写了很多诗】
【三年后他再次回到长安上下求索得到一个参军的官职】
【没想到刚安生没多久,他就又出事儿了】
【他担任参军期间窝藏官奴触犯律法】
【后来又担心自己的行为被发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官奴杀了】
【你糊涂啊!】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最后还是被告发了】
【王勃被判了死刑,他的老爹也被他牵连被贬为县令,远谪南荒】
………………
第一次在天幕上目睹如此血腥残忍的杀人场景,百姓们全都惊恐万分,
“杀人了,啊,杀人了!”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这声音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毛骨悚然,
“这人是个杀人犯!”
有人颤抖着手指向天幕上的王勃,
眼神中透露出无法遏制的恐惧,
“他不仅窝藏官奴,竟然还丧心病狂地将其杀害!真是天理难容!”
一些胆小的妇女当场就被眼前这恐怖的一幕吓得晕厥过去,软绵绵地瘫倒在地,不省人事,
她们的身体不停地抽搐着,脸色变得苍白如纸,
孩子们则被心急如焚的家长们匆忙捂住双眼,
生怕这些幼小的心灵受到惊吓,
然而,即使看不到那可怕的画面,
孩子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周围弥漫着的紧张气氛,一个个紧紧依偎在父母怀中,瑟瑟发抖,
百姓们惊慌失措地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包围圈,
他们面面相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和疑惑,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众人实在难以相信,天幕上这个看似风度翩翩的男子竟会做出这般令人发指的恶行,
一直以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家公子皆是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形象示人,
可眼前之人为何会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
“杀人犯就该死!这种人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随着最初的恐慌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怒火和愤慨 ,
人们开始齐声高喊起来,对王勃的声讨一浪高过一浪。
………………
【但他命不该绝,恰好碰上皇帝大赦天下,他不用死了】
【哈哈哈哈,我不用死了!!!】
【但他自己丢了官不说,还连累老爹被贬】
【这让王勃十分愧疚】
【老爹我对不起你呀,都是我的错,让你受我连累了呜呜呜】
【没死成的他决定南下去看望老爹】
【爹你等我,我这就来看你T^T】
【就是在看望老爹的路上,他写出了《滕王阁序》】
【那时候滕王阁刚刚竣工,主人家大摆宴席庆贺】
【席间王勃写出了这篇骈文,震惊在场所有人】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震惊在场所有人】
【“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全文共773个字,却引用了37个典故,40个成语】
【其中还有29个是独创的】
【离开当地后,王勃继续南下】
【在见到父亲后,返回途中遇到风浪溺水而亡】
【王勃的一生轰轰烈烈却又戛然而止】
【让大家内心充满遗憾,觉得他不该就这么离开】
【他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也写过“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他“穷且志坚”,“怀念盛年”却只能遗憾离去】
【留给大家的只有一句句感叹】
………………
看到王勃竟然就这样草率地死去,李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下意识地伸出尔康手,试图将王勃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李治心中懊悔不已,他不过是一时之气罢了,从未真正想要取王勃的性命啊!
可谁能料到,事情竟发展到如此地步,王勃就这般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人世,
更令李治感到惋惜的是,
王勃的离去竟是如此平淡无奇,丝毫没有那种轰轰烈烈,
说实话,王勃此人着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
若不是其天赋过高以至于心思有些异于常人,或许也不会犯下诸多过错,
其实,李治早已打算恢复王勃的官职,好让这位才子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
然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为泡影,人怎么就突然这样没了呢?
当李治得知王勃是因探亲而死在了路上时,他更是心急如焚,
于是,他赶忙唤来身旁的小太监,急切地下达命令:
“快快快,速速拟旨!朕要将王勃他爹调回京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