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皇帝的提问更加直接,几乎挑明了对张时安立场的试探。
张时安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回避。他再次躬身,语气坚定了几分:
“陛下明鉴。臣非为一己之私,亦非固执己见。臣乃是以史为鉴。
前元海运曾支撑起大都百万军民口粮;三宝太监下西洋,虽耗资巨大,然带回的奇珍异货、各国朝贡,以及对我大明声威的远播,其利难以估量。
反观厉行海禁百余年,倭患时起时伏,沿海百姓不得安宁,朝廷税赋流失严重,而私下贸易之利,尽入豪强与贪官囊中。
臣愚见,堵不如疏,禁不如导。
若朝廷能主动掌控海贸,设关征税,组建水师护航,则既可靖海安民,又可充盈国库,更可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
此乃利国利民之长远策,非一时权宜之计。”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将自己“开海”的主张与历史经验、现实弊端、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远见卓识。
暖阁内陷入短暂的沉默。皇帝端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暮色,仿佛自言自语,又似说给张时安听:
“是啊……利国利民。可这满朝文武,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多,能看到万里海疆的,少啊。”
他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太子前日还在跟朕说,海禁乃祖制,关乎社稷安稳,不可轻动。
倒是老三……前几日递了份折子,里面有些话,倒是跟你这册子里的意思,不谋而合。”
张时安心中猛地一跳。皇帝这话,信息量极大!
他不仅明确表达了对太子保守立场的不以为然,更直接点出了三皇子与张时安在政见上的“不谋而合”。
这几乎是在明示储位之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皇帝在试探他,不仅试探他的政见,更在试探他的政治站队。
张时安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坦诚,迎着皇帝审视的目光,朗声道:
“陛下,臣在幼时,曾有幸与三皇子殿下有过数面之缘,亦曾探讨过经世济民之道。
殿下忧心国事,锐意进取,常以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戒,深体民情之重要。
臣以为,殿下能见民间之疾苦,思长远之策,实乃……实乃朝廷之福。”
他没有丝毫遮掩,直接承认了与三皇子的旧识,并对三皇子表达了毫不掩饰的赞赏。
这番坦诚,看似冒险,实则高明。
喜欢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请大家收藏:(m.38xs.com)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