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有个姐姐名叫媭,已经远嫁他乡。她听说屈原被放逐,便回到家中,在夔地的旧宅找到屈原。只见屈原披头散发,面容憔悴,在江畔一边行走一边吟唱。媭劝解他说:“楚王不听你的话,你的心意已经尽到了!忧愁又有什么用呢?幸好家里还有田地,你为何不努力耕种,自食其力,安度晚年呢?” 屈原不忍心违背姐姐的心意,于是拿起农具耕地,乡里那些同情屈原忠诚的人,都来帮忙。一个多月后,姐姐离开了,屈原叹息道:“楚国如今到了这般地步,我不忍心看到宗室灭亡!” 一天清晨,屈原起床后,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自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乡里人听说屈原投江,纷纷划着小船到江上营救,但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人们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角黍投入江中祭祀他,还系上彩线,担心蛟龙会吞食。此外,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是因为营救屈原而兴起的,从楚国一直流传到吴国,至今已成为一种传统。屈原耕种的田地,收获的稻米如同白玉一般,因此被称为 “玉米田”。乡里人私下为屈原立了祠堂,将他所在的乡命名为姊归乡。如今的荆州府有归州,也是因姊归而得名。到了宋元丰年间,屈原被封为清烈公,同时也为他的姐姐立了庙,称为姊归庙,后来又加封屈原为忠烈王。有诗人写过《忠烈王庙诗》:
峨峨庙貌立江傍,香火争趋忠烈王;
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
再说赵主父出巡云中后,回到邯郸,论功行赏,赐全国百姓畅饮美酒、享用美食,欢庆五日。这天,群臣齐聚朝堂表示祝贺。主父让惠王临朝听政,自己则在一旁设座,观察行礼的情况。他看到何年纪尚小,却身着衮冕,南面称王,而长子章身材魁梧,是个堂堂大丈夫,反而在下面向北面朝拜起舞,兄长屈居于弟弟之下,心中十分怜悯。朝会结束后,主父看到公子胜在旁边,便私下对他说:“你看到安阳君了吗?他虽然随班朝拜,但似乎有不甘的神色。我想把赵国的土地一分为二,让章做代王,与赵国并立,你觉得怎么样?” 赵胜回答说:“大王之前已经犯错了!如今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若再挑起事端,恐怕会引发争斗和变故!” 主父说:“权力在我手中,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主父回到宫中,夫人吴娃见他神色异常,便问道:“今天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事?” 主父说:“我看到原来的太子章,以兄长的身份朝拜弟弟,从道理上讲不通,我想立他为代王,赵胜又说这样不合适,所以我犹豫不决。” 吴娃说:“从前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仇,次子叫成师。穆侯去世后,儿子仇继位,定都于翼,将弟弟成师封在曲沃。后来曲沃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灭掉了仇的子孙,吞并了翼国。这是主父您所知道的。成师作为弟弟,尚且能杀害兄长,更何况以兄长的身份面对弟弟,以年长的身份面对年幼的呢?到时候我们母子恐怕就会任人宰割了!” 主父被她的话迷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个侍从曾在东宫侍奉过原来的太子章,得知主父商议的事情后,的太子章,得知主父商议的事情后,便私下告诉了章。章和田不礼商议对策。田不礼说:“主父将王位分给两个儿子,原本是出于公心,只是被妇人阻止了。大王年幼,不懂事,我们若趁机想办法,主父也无可奈何。” 章说:“这件事就全靠您多留意了,日后富贵了,我们共享!”
太傅李兑和肥义关系很好,他秘密地对肥义说:“安阳君身强体壮且骄横,他的党羽众多,而且心怀怨恨。田不礼刚愎自用,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这两人结为一党,冒险行事,恐怕很快就会出事。您肩负重任且权势尊贵,灾祸必定先降临到您身上,您为何不称病,将政务传给公子成,这样或许能保全自己。” 肥义说:“主父将大王托付给我,还让我做相国,认为我可以托付国家安危。如今还没看到灾祸的迹象,我就先逃避,这不是会被荀息笑话吗?” 李兑叹息道:“您如今能成为忠臣,却不能再做有智谋的人了。” 说罢,他流下眼泪,过了许久才离去。
肥义思索着李兑的话,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反复思量,却没有想出好办法。于是,他对近侍高信说:“今后如果有人来召大王,一定要先告诉我。” 高信回答:“好的。”
忽然有一天,主父和惠王一同前往沙邱游玩,安阳君章也一同随行。沙邱有一座高台,是商纣王所建。这里有两座离宫,主父和惠王各住一座,相距五六里,安阳君的馆舍正好在中间。田不礼对安阳君说:“大王外出游玩,身边的兵力并不集中。如果假托主父的命令召见大王,大王必定会来。我们在中途设下伏兵,将他截杀,然后拥戴主父来安抚众人,谁敢违抗呢!” 章说:“这个计策非常好!” 随即派心腹内侍,假扮成主父的使者,连夜召见惠王说:“主父突然发病,想见大王,希望大王赶紧过去!” 高信立刻跑去告诉相国肥义,肥义说:“大王向来没有疾病,此事可疑。” 于是他进宫对惠王说:“我应当先去探探情况,等确认没有变故,大王再出发。” 他又对高信说:“紧闭宫门,千万不要轻易打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