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注生,南斗注死,太阴星君,照临万方——”陈真人的咒语如潮水漫过沙滩,香炉中的烟气突然化作银河,向灵山三十六峰蔓延。每座峰顶的红茅地都亮起金红色光芒,与烟气中的星斗交相辉映,形成“地脉连星斗,月魄汇山灵”的奇观。信众们感到有清凉的力量顺着眉心涌入,去年冬日留下的寒疾、今夏劳作时的扭伤,都在这股力量中渐渐消散。
最震撼的是“月魄显圣”。当烟气掠过“望舒峰”,山顶的天然石洞中竟浮现出嫦娥的虚影,她广袖一挥,祭坛上的月饼突然飞起,每块饼皮上的玉兔凸纹都活了过来,蹦跳着将饼渣洒向信州城的每个角落——这是给月兔的祭礼,也是对人间的祝福。阿莲看见自家檐角的饼渣竟长成了小小的月桂树苗,叶片上凝结的露珠映着母亲的身影,仿佛老人从未离去。
四、丑时心印·万愿成河
烟气落地的瞬间,三十六道金光自祭坛升起,每道金光都对应着灵山的一座主峰。金光中浮现出不同的景象:“玉京峰”金光里,去年枯死的红茅正在抽芽;“灵应峰”金光中,鄱湖的渔民网起的鱼群鳞片上都刻着“丰”字;“聚鹊岩”金光内,万千喜鹊正衔着月光编织新的鹊桥。信众们发现,自己衣摆的玉兔纹正在吸收金光,银线渐渐变成金红色,那是灵山对每个祈愿的回应。
陈真人望着金光中的灵山,想起自己十二岁首次主祭的场景:那时父亲告诉他,拜月不是求嫦娥施舍,而是唤醒体内与月魄相连的灵根。“看见那些金光了吗?”老人曾说,“那是你们的祈愿穿过香炉,唤醒了灵山的月脉。每道金光里的景象,都是你们用诚心种下的种子。”此刻,他看见年轻的阿莲眼中泛起泪光,知道她一定看见了母亲在金光中微笑。
“嫦娥保佑!”信众们的声音汇成浪潮,惊起栖息在月桂树上的夜鹭,翅尖划过金光,竟留下了淡淡的银痕。小玉跪在姐姐身旁,发现自己发间的桂枝正在生长,细小的花苞里竟映着明年中秋的祭典场景——那时她也能像阿莲一样,捧着玉兔香炉,向月亮诉说人间的思念。
五、寅时归梦·灵响长明
东方泛起蟹壳青时,金光渐渐消散,但祭坛上的月光石仍在散发微光,每块石头都映着信众们的笑脸。阿莲摸着腕间母亲留下的捣药囊,发现囊上的月桂纹正在吸收月光,变得愈发清晰——那是母亲在天之灵,借着祭典的力量与她对话。
陈真人取下玉兔香炉,炉盖内侧不知何时出现了新的星图,那是信州城百姓的祈愿所化,每颗星星都标注着不同的心愿:“盼儿归”“求安康”“愿年丰”。老人知道,这些星星会在黎明前融入灵山的地脉,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力量。
晨雾漫进庭院时,信众们开始分食“月魄饼”,饼皮在口中化开的瞬间,每个人都尝到了月桂的清冽、红茅的温暖、七叶莲的清凉——那是灵山对人间的馈赠,也是月魄对诚心的回应。阿莲望向灵山,月魄岩的方向仍有微光闪烁,她知道,那不是嫦娥的神迹,而是千万个像她一样的凡人,用敬畏与热爱,在天地间织就的灵辉。
是日,信州城的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插上了祭月供过的桂枝,窗棂上贴满了金光映现的祈愿图。阿莲将母亲的灵位移至祭坛旁,发现灵位前的香炉里,正飘着与主祭香炉相同的烟气——那是母亲的祈愿,借着祭典的力量,永远守护着她。
暮色再次降临时,灵山的月桂树开始飘香,红茅地在风中起伏,像一片燃烧的月光。陈真人站在祭坛上,望着信州城的灯火,忽然明白,所谓“灵山之灵”,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迹,而是千万个凡人在每个团圆之夜,用真心与天地对话,让思念与感恩,化作永不熄灭的灵响,在月轮下,在峰峦间,在每个懂得敬畏的心中,代代相传。
〈灵山灯海〉
一、戌时绝顶·月魄初临
中秋夜的灵山之巅悬浮在云海之上,三十六座峰峦的轮廓被月光镀成银琉璃,主峰玉京峰的三清殿飞檐挑着十二盏青铜月灯,灯影落在金瓦上,流淌成液态的银辉,仿佛整座殿阁都在月光中轻轻摇曳。海拔一千四百米的殿前广场铺满月光石,石面天然的星斗纹在暮色里苏醒,与天上的银河遥相呼应,形成贯通天地的光脉。
七十三岁的主祭陈真人站在殿阶中央,手中托着直径三尺的“万灯罗盘”,盘心嵌着从月魄岩采集的千年月光石,边缘刻着三教共尊的符文:道教的太极、佛教的莲花、儒教的井田,每道纹路都用红茅晶粉填色,在掌心发烫——这是太昊氏时期便流传的“灯海祭器”,唯有月圆之夜才能唤醒其灵脉。
“点灯——”老人的声音如松涛漫过峰谷,三十六名道童应声推开殿门,七十二盏琉璃灯依次亮起,灯光映着他们素白道袍上的茅叶纹,恍若一群月中仙童降临人间。信众们早已聚集在广场四周,每人手中捧着特制的孔明灯:灯体用红茅染的素纱制成,绘着自家的祈愿纹——有的是母亲为病儿求的七叶莲,有的是游子为双亲绘的归舟,还有的是匠人期盼的锻铁火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