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个在河边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年轻人,春潮,小峰,根生,以及铭利,铭景,铭晨,都长跪不起,泪水横流。就连年长于张良的李义,张善,张兴,都忘记了自己年龄,跪在了地上,抹着眼泪。死者为大,死者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更伟大。
铁锁站在河边喊道:“张良侄儿,我的好侄儿,三叔对不起你,你在阴间等着,有朝一日,三叔会当面来向你道歉,你可要等着我。”他泣不成声,抹着泪水,向河水中挥洒着,自己亲自准备的五种粮食,希望河神能善待张良。又特意把金珠让人准备的油饼,掰开一点一点的撒在河里,他盼着跟着碌碡过个年,今天就让他一个人早点过个年。
李仁把送来献饭以及供品,全部倾倒在河水中,希望亡灵能一并带走,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不缺吃少喝,这可是家里人倾心准备的。
李仁高声的呐喊道:“张良,你放心的走吧,大伙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你的家人,把孩子养大,不会看着她娘儿几个受罪的。”李仁的话,看似告慰张良在天之灵,实际上是向在场的人,发出呼吁,让大家都能向金珠,伸出援手,帮她度过后边困苦的日子。
李仁的声音,像一把重锤,敲打在人们的心中。人们仰着头,看向空中,似乎看见张良远去的身影,告诫他可以放心的走了。
李义高声呐喊道:“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良,你为救他人而死,你死的比山道梁的山还重,我们这些人都会永远记着你的,你的事迹,我们会讲给后辈儿孙,让他们永远传颂。”李义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心情,便想到了毛主席语录,他发自肺腑,吐露着自己的心声。
众乡亲,自发的来祭奠张良,就已表明,大家对他张良敬佩与尊重,人们和李义有着共同的心声,并出现在行动中。青山常在,他的事迹也会像青山上的树木,根深深的扎在人们的心中。
真是: 顶天立地男子汉,舍身义举感动天。
莫道人微不起眼,公道在心受称赞。
………………
春蕾的思绪,从回忆中,转回到了眼前的现实中,奶奶的讲述,在她这里,已汇成万言书卷,句句含泪,撕心裂肺,雕刻在心,成为永远。
她回头看着她们一行人,都站在泾河边,看着滚滚的泾河浊流,她心里不再愁肠,觉得自己完成了奶奶交给自己的使命,心里倍感轻松,没了遗憾。
两个姑姑铭芳和铭莹,她们心里却轻松不起来,心里想,母亲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孙女,也没有告诉自己,可见,当女儿的是多么的不称职,心里不是滋味,甚至有点自责,埋怨自己,母亲在世时,没弄懂她的心理,更没有替母亲完成心愿。
站在泾河边,铭芳,铭莹姐妹俩的思绪,也像河水一样在翻腾,当年她俩亲身经历过了,尽管几十年过去了,那全村人祭奠继父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一幕幕,就在眼前浮现。流失的岁月,带走是时间,那刻骨铭心的记忆,始终保留在脑海里,永久不能被淹没。
祭奠完毕,铭莹对姐姐铭芳说道:“我们难得回来一趟,应该回老屋看看,不知成什么样了?毕竟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有着少年时候许多回忆。”
铭芳点点头,她也有此意,年纪大了,以后回来的机会,会越来越少,真是看一次,不知有没有下次,对过去的家,还真有点恋念。
春蕾姐弟生在城里,出生后,父母要上班,就把奶奶接去,相继照顾他们俩,他们跟着父母回老家的次数也很少,对老家没有多大印象,奶奶去世后,家里基本就被丢弃了一样。
小姑的提议,他们都表示赞同,他们一行便回到久违的老宅。
站在门前看去,残缺的围墙,被风吹雨淋,坍塌的高低不平,大门早已破烂不堪,有点摇摇欲坠,勉强支撑的感觉,就是那土坯不辱使命,依然尽力的支撑着大门。
打开大门,满院子荒草丛生,尽管每年,都有人来除草,可没人居住,没人收拾,野草就像疯了一样的肆意生长,有把窑洞埋没的欲望。让人感觉,没有人烟,凄凉感油然而生。
打开窑门,屋子里的东西,长期未动,尘土密封,蜘蛛拉网,所有一切,都被蜘蛛霸占,有种不让任何人来动的感觉。
真是: 人走物留尘飞扬,蜘蛛看护拉丝网。
早期遗物成古董,藏在深窑被遗忘。
奶奶去世后,春蕾的父亲铭仁忙于工作,也没回来过,老屋就被锁起来。没有住人,一切败落的没有一丝生机。真是时过境迁,过去那些物品,成了无用的废物,它的存在,只能成为人们勾起记忆的密钥。
在铭莹的记忆里,原来屋子,被母亲收拾干净整洁,院子里从无杂草。有着母亲的言传身教,自己后来打扫卫生,成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看着眼前荒凉的景象,睹物思情,心里有着无限的感慨。岁月蹉跎飞奔过,记忆脑海难淹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