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晨雾还像一层薄纱似的笼罩着县城,梁莽便已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带着精心挑选出的三十名勇士悄然离开了城门。
这三十人个个身形挺拔,眼神锐利,腰间的兵器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显然是早已做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此次与梁莽一同出战的,还有夷人部族的首领拓跋古。
拓跋古身材高大魁梧,脸上带着几分草原人特有的粗犷,身上穿着一件经过改良的兽皮甲,既保留了部族特色,又增添了几分实战的便利性。
起初,秦明本打算让拓跋古留守县城,毕竟夷人部族刚在秦家村安定下来,若是首领出战有个闪失,部族难免会陷入混乱。
但拓跋古却异常坚定,他主动找到秦明,言辞恳切地表达了想要带队出战的想法。
他说:“秦将军,自从我们部族来到秦家村,你们待我们如亲人一般,让我们这些在草原上饱受饥寒、朝不保夕的人,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如今有敌人来犯,守护这片土地,我们义不容辞,也想借此证明我们部族的价值,绝不是只会依附他人的累赘。”
拓跋古的这番话,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真诚。
自从他的部族落户秦家村后,确实受到了无微不至的优待。
村里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宽敞舒适的房屋,房屋的结构既考虑了他们在草原上居住的习惯,又融入了中原建筑的保暖特点;每日的伙食更是从未短缺,不仅有足够的粮食,每隔几天还能吃到肉,这在以前的草原生活中,是想都不敢想的。
要知道,在草原上时,他们时常要为了争夺一点水草和粮食与其他部族争斗,很多时候只能饿着肚子,甚至还要面临被强大部族欺凌、驱赶的危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而如今在秦家村,他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还能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们祖祖辈辈都渴望的。
而且,在这段相处的日子里,夷人与秦家村的村民们也渐渐打破了民族间的隔阂。
刚开始,双方因为语言、习俗不同,交流起来还有些生疏。
但村民们热情好客,主动教夷人说汉语、写汉字,还教他们种植庄稼、纺织布料的技巧;夷人也毫不保留地把草原上骑马、射箭的本领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遇到农忙时节,还会主动去帮忙收割庄稼。平日里,谁家有个急事难事,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晚上空闲的时候,夷人部族的人更是全员出动,围坐在篝火旁,跟着村里的老先生学习汉语和中原文化,每个人都学得格外认真,眼神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想要长久留在这里的渴望。
正是这份深厚的情谊,让拓跋古坚定了主动请战的决心。
他心里很清楚,只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守护这片土地出一份力,才能让自己的部族真正被这里接纳,永远留在这个如同家一般温暖的地方。
秦明起初还在极力反对,他担心拓跋古缺乏实战经验,而且夷人部族的士兵作战方式与中原士兵不同,怕在战场上出现意外。
但拓跋古一次次地坚持,甚至带着几个部族里的勇士在秦明面前展示了他们精湛的骑射技艺,最终,秦明还是拗不过他的执着,只好同意让他带着十几名夷人勇士协助梁莽,一同去对付雁北关的先头部队。
看着梁莽和拓跋古带着队伍渐渐远去,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晨雾中,秦明才缓缓收回目光。
……
与此同时,在距离县城五十里外的落阵营村,雁北关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村口。
这支队伍大约有两百多人,全是骑兵,马匹个个高大健壮,士兵们穿着统一的铠甲,手里拿着兵器,脸上带着几分嚣张跋扈的神情。
领头的将领名叫周沙河,他是驻守雁北关的百户,身材中等,脸上留着一圈络腮胡,眼神阴鸷。
这次他带领两百多先头骑兵进入黑山县,已经是第二天了。
在进入黑山县之前,他就派出了多名斥候去打探情报,如今,根据斥候传回的消息,他已经初步制定出了作战和掠夺的方案。
“大哥,按照探子传回的情报,附近这十几个村子里,就数这个落阵营村的村民最多,咱们现在就动手吗?还是先让兄弟们吃了早饭,养足精神再行动?”
周沙河身边的副手罗岩凑了过来,低声问道。罗岩身材瘦高,眼神里透着一股贪婪的光,说话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瞟向村子里的方向,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村掠夺了。
周沙河眉头微微一皱,语气严肃地说道:“杨守备给咱们的任务,除了收集情报,最重要的就是收集粮草。现在大军还在后面,粮草供应紧张,咱们必须抓紧时间。所以,别等吃早饭了,现在就动手。今天的任务很重,至少要去四五个村子,绝不能耽误时间。”
顿了顿,周沙河又接着说道:“如今朝廷的军粮迟迟不到,咱们手下的兄弟们跟着咱们打仗,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吧?所以在大军到来之前,咱们必须加快动作,多搜刮些粮草和钱财,不然兄弟们要是闹起来,咱们可没法交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