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轶闻录》创刊号引发的余震,远比殷芊芊和谢景宸预想的要猛烈和持久。
短短两三日,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八卦小册子”,已然成为了京城现象级的存在。其风头之劲,甚至暂时压过了“三皇子怕鹅”的旧闻,成为了茶楼酒肆、深宅后院、甚至衙门官署里最炙手可热的谈资。
“一刊风行”已不足以形容其盛况,简直是“一刊疯行”。
最初免费发放的五百份早已被抢夺一空。墨香书斋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周老板从最初的忐忑变成了整日笑得见牙不见眼,逢人便吹嘘自家刊物“广受欢迎”,虽然他自己都说不清这刊物到底从何而来。无数人涌来询问求购,甚至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孤本”。
需求催生市场。一些机灵的小贩立刻看到了商机,开始做起了倒卖转手的生意。一份原本免费的《轶闻录》,价格被炒得节节攀升,从几文钱到几十文,再到后来,竟然需要一两银子才能买到一份品相完好的!就这,还常常有价无市!
“京城纸贵”一词,竟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再次上演。
谢景宸安排的那些“渠道”,更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茶馆里,说书先生们迅速将周刊上的趣事编成了新段子,讲得唾沫横飞,底下听众笑得东倒西歪。酒楼里,酒过三巡,必有人拿出皱巴巴的刊物,大声朗读,引来阵阵哄笑和争论。连青楼里的姑娘们,都学会了用周刊里的梗来调笑客人,显得自己紧跟潮流,知情识趣。
殷芊芊植入的那些“私货”,在“初级舆论导向”技能的加持下,尤其深入人心。
“哎,你发现没,好像三殿下确实从不吃酥酪……”
“白小姐身上那股冷香,闻着是挺别致,但好像每次宴席她坐过的地方,味道都特别浓,经久不散,原来是为了遮掩啊?”
“永嘉郡主是不是真有点……那啥?为只猫闹那么大动静?”
这些看似无心的细节,被反复提及、讨论、放大,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对这些权贵人物的观感。
萧景珩和白若薇的愤怒与憋屈,可想而知。他们动用了一切力量去查,却如同撞上一堵无形的墙。墨韵斋的王五咬死了连夜印的是佛经(还拿出了一些半成品作证)。周老板则一问三不知,只说是“神秘人”投稿,他负责发行,连钱都是塞在门缝里的。那些写手更是分散隐匿,单线联系,抓到一个也问不出所以然。刊物内容真真假假,就算想追究,也找不到切实的把柄。这种明明知道被人恶意中伤,却无力反击的感觉,让他们几乎抓狂。
而殷芊芊和谢景宸,则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和成就感中。
谢景宸几乎每天都要溜到清源茶楼的雅间,看着楼下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得意地摇着扇子,时不时对身边小厮点评:“瞧见没?那家伙手里那份都快翻烂了!肯定是第一期!啧,早知道多印点,能赚多少银子啊!”他已经开始琢磨下一期的内容和扩大发行量了,甚至想着要不要搞个“预订服务”。
殷芊芊则更关注舆论的走向和反馈。她让玉漱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市井间的议论,仔细分析哪些内容最受欢迎,哪些“私货”起了作用,哪些可能引起了过度注意需要规避。她发现,人们对“揭秘”和“反差”有着无穷的热情,尤其是关于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人物出糗、吃瘪的故事。
【叮!《京城轶闻录》影响力持续扩大,声望+100。积分+200。当前积分:1120。】
【提示:匿名投稿渠道已收到十七份投稿,请注意查收筛选。】
系统的提示音让她心情愉悦。匿名投稿渠道这么快就生效了?看来京城从来不缺“热心”的爆料人。
然而,在这片虚假的繁荣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白若薇的调查并未停止,反而更加隐秘和深入。她不再执着于直接查找印刷源,而是开始分析刊物的行文风格、用词习惯、甚至隐含的立场观点。她坚信,只要能抓住执笔者的特征,就能顺藤摸瓜。她甚至让碧珠想办法去接触那些倒卖刊物的小贩,试图从他们口中套出货源信息。
萧景珩则动用了更大的力量,对京城所有的纸张、油墨供应商进行了暗中的盘查和控制,希望能从物料来源上找到突破口。同时,他加强了对谢景宸和殷芊芊的监视,虽然目前看来这两人一个依旧花天酒地,一个依旧闭门不出,毫无破绽。
这一日,谢景宸又揣着一叠新收集来的“素材”和匿名投稿,兴冲冲地来找殷芊芊“开会”。
“喂,你看这篇!”他指着匿名投稿中的一份,“据说是兵部侍郎赵大人家的事!他家小妾和马夫……嘿嘿嘿!够劲爆吧?下一期头条就它了!”
殷芊芊接过扫了一眼,眉头微蹙:“赵侍郎是寒门出身,为人还算清正,只是惧内。这消息来源可靠吗?若是假的,恐惹麻烦。即便是真的,过于低俗,有损刊物格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